回归高考真题,走向句章深度鉴赏——高三后期诗歌复习建议
http://www.huaue.com  2021年4月12日  来源:招生考试报

  高考中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得分率一直较低,也容易拉开差距。高三后期如何有效备考,很多同学对此感到迷茫无力。古诗词阅读最明显的问题是读不懂、读不深。从近年高考趋势来看,读懂诗歌是考查的重点。分析同学们的作答情况,失分主要在没有真正读懂。因此,高三古诗词复习“最后一公里”应围绕考点,回归高考真题,聚焦核心问题,走向句章深度理解、深度鉴赏,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从近年全国卷高考诗歌语料来看,涉及的诗人既有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陆游、王安石、李贺、刘禹锡等,也有学生比较陌生的,比如陆龟蒙、王建、杜荀鹤等。题材丰富,且部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同学们几乎不了解。如唱和诗,如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感怀诗,如王安石《读史》、刘禹锡《插田歌(节选)》等;咏物诗,如陆游《苦笋》、王建《精卫词》;题画诗,如陈与义《题许道宁画》;投赠诗,如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等。选文的多元化、生疏化,加上学生的积累本就有限,要在考场上快速读懂诗歌,难度颇大。

  读懂诗歌,到底要读懂些什么呢?意象、情感、手法、语言以及结构层次等。看起来,有的要素主要在鉴赏层面,其实也关涉着对诗歌的深度理解。读懂诗歌,是在把握以上各要素基础上的整合。注意把握情与景的关系,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和结构层次,驱遣想象力,还原作品所反映的场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

  读懂诗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辨体(诗歌体式)、识文(词句理解)、知法(表现手法)、解题(命题意图)。熟悉诗歌的基本题材、体裁、章法,有利于快速把握诗歌意思。我们要善于勾画标题关键词语,略微停留数秒,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预推诗意。如《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抱疾杜门”是关键信息,朋友生病了,不能应约,可以预推诗中有遗憾,也有祝福和安慰。

  如何深度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深层意蕴,从而走向深度鉴赏呢?

  第一,破解字面意义。读诗、赏诗,必须从字面意思入手。有些诗歌,破解字面意义也很不容易,需要结合注释和平日积累(如文言文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生活经验等),逐字逐句仔细读,有时类似于翻译。了解诗歌语言形象性、抒情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熟悉省略、倒装、跳跃等古诗词常用手段,抓住标题、意象、词句等语义片段表达功能来分析。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读懂标题,预推诗意”“通读全文,把握诗意”“再读全文,领悟诗意”三步走的策略。

  第二,语义关联整合。何为关联?即抓住语义的相互联系。对于一首诗,我们要抓整体,而不是孤立地看,比如看到一个“独”、一个“夕阳”之类的,就想当然认定诗歌要表达某种意思。掌握诗歌常见手法,把握句内词语的关联、句间意思的联系、思路转换、前后照应、因果关系等。平日做题应注重积累,重视对课本的复习巩固,并灵活运用,既看到同类诗歌的相似处,更要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以成都市2020年二诊的诗歌鉴赏《花犯·苔梅》为例,答题情况很不乐观,如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一题,考生将“明珠”妄论为“诗人脸上的泪珠”“梅花花瓣上的露珠”等,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没有抓住句子中语义的关联,“明珠”与“破蒙茸”有关,“依依似有恨”与“明珠轻委”互为关联,联想“明珠暗投”,结合注释信息“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聚焦于“托物寄意,运意高远”的题干提示语,不难得出“明珠轻委”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在苔须间的明艳,也象征山河蒙尘如明珠暗投,借此寄寓亡国之恨与兴亡之叹,意蕴深远的结论。

  第三,领悟言外之意。古诗表情达意总体偏向于委婉含蓄,有的诗歌字面意思和真实意图相去甚远。需要结合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读出文字背后深藏的意思,这也是命题人的着力考查处。如李白《将进酒》中的“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肯定不是想当一个酒鬼,而是抒发内心忧愤,喝酒只是想“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要注意象征(托物言志)、用典、反语、比喻等手法和关键语义的把握。以全国卷诗歌白居易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为例,字面义难度不大,考题从“戏赠”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要利用选项的思维支架,通过语义关联整合,领悟到言外之意有“不戏”的意味,从颔联“应”“合”可以知道诗歌并非全是戏言,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第四,结合题干解析。命得严谨的试题,虽然不可能从选项直接找到问答题的答案,但对于理解诗歌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甚至有的主观题题干也给我们答题提供了支架,答题时要善于揣摩。当然,诗歌选择题错项也可能把同学带到“坑”里,对此要高度警惕,更不要抱着抄选项而得分的奢望。

  如2016年全国I卷高考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吴欣歆老师的解读为例:初读这首诗,先看标题:金陵是一座历史古城,六朝旧都。置身古都,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人事和历史兴亡。一个“望”字,表面上是在写“看”,内里是“想”。汉江的悠悠流水,一如历史时光的流逝。“金陵”,凸显的是空间范围;“汉江”,凸显的是时间、时光。多少繁华尽失,多少风流皆去,而时光的交错里,金陵依旧是金陵,金陵又不再是某个确定的时间里的金陵……但不要看到“金陵”就误判为咏史怀古类诗歌。在通读中去把握诗意,前几句主要写景,要抓住最后两句中“任公子”的典故,结合注释弄清楚意思,揣摩作者用典的意图。

  再读全诗,重点推断“横溃”“崔嵬”“垂拱”三个词的意思。结合具体语境,联想“溃决”是大水冲破堤坝的意思,联系后面的“豁”,确定“横溃”在写水流之大。“崔嵬”本来是形容山势高大,这里应该是形容水势高涨,仿佛能看到高高涌起的浪头。“垂拱”就是“垂拱而治”的意思,顺其自然就能无为而治。第8题的前半问直接翻译诗句,总结景物特点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则要从全诗考虑,江水浩瀚就像“我朝的气势恢弘”一样。第9题,诗歌中的典故大多是用来映射自己的,处在盛唐的李白就像不用钓鱼的“任公子”一样,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一方面因大唐兴盛而豪气冲天,一方面为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而痛苦郁闷,这种郁闷跟《将进酒》中的情感有点相似。这个示范就是从破解字面意义到语义关联整合,再领悟言外之意,结合题干解析的深度鉴赏三步走的思维过程,真正读懂诗歌,答题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答案】

  8.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9.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运用上述方法,再来看看对考生颇具挑战性的2020年全国II卷诗歌鉴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坛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我们不妨将之前的深度鉴赏的四步曲按任务来分解,任务1:找到理解障碍,尝试逐个突破;

  任务2:语义关联整合,领悟言外之意;

  任务3:结合题干要求,力争精准作答。

  这首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1)起。本诗首联紧扣诗题“读史”,总述读史感受——古人获取功名不易,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其事迹,引出下文。(2)承。颔联点明原因:当时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之后世流俗更真假难辨。(3)转。颈联说留存至今的史籍并不都是精华,既承接上文读史感受,也引起下联如何正确对待史书的思考。(4)合。尾联总结读史感受,点明主旨:读史要有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读懂诗家语,接下来再做题,就迎刃而解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4.B(“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分析错误)

  15.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本诗很容易误解为王安石在发牢骚,历史是不容易被认识的,这是干扰项。我们可以看看这首诗,现在高考读诗还没有到句章的深度阅读,深度鉴赏,从2020年全国三套试卷来看,预测将来的题目比这个还深,所以读诗歌还要再深读,不要马马虎虎。这首诗虽由读史书引发,但提出的问题、阐明的道理并未局限在历史领域,而是上升到如何读书、如何汲取知识的方法论高度,让人联想到《游褒禅山记》中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后期诗歌鉴赏突破亦是如此,求思深入,善于分辨,切忌马虎,教师和学生都要用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来提升诗歌的理解力,牢记诗歌理解的深度一定要基于证据——信息识别和逻辑——信息整合,注重思维过程,这也是后期诗歌鉴赏复习需要强化的。

  读懂之后,下一步要解决的是答题。我们建议:

  1.答题原则:立足文本,整体把握,紧扣语境。

  2.答题要领:信息筛选、核实、推断、综合、分析。

  3.答题技巧:不少答,不多答,不错答。

  不少答——知识网络完备清晰,要点不遗漏,不隐约模糊,答案无明显重复和交叉。

  不多答——分清逻辑主次关系,分点标准一致,且根据原文信息得出。

  不错答——审准题干,避免答非所问,注意语病、错别字。

  在离高考剩下不多的时间里,高三的师生按照以上思路进行诗歌鉴赏的备考,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斩获!

  【附】

  2020年成都市二诊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花犯·苔梅①

  王沂孙②

  古婵娟③,苍鬟素屬,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

  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④聊自倚。谩

  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

  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

  起。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③婵娟:形态美好。④琅玕:翠竹。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半蟾,弯月。幺凤,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15.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14.(3分)D(“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着眼于“空”字,表达的是怅然若失的凄怆心境。)

  15.(6分)这几句既是状物,也是抒怀,具有双关性。(2分)先用“破”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梅三两朵残蕊呈现在苔须间的鲜明的视觉效果(1分);后用“明珠轻委”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在苔须间的明艳(1分),也象征山河蒙尘如明珠暗投,借此寄寓亡国之恨与兴亡之叹,意蕴深远(2分)。(意思相近即可)(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袁文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王华美)
 关于名师指点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