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欧亚学院承办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专题论坛”
http://www.huaue.com  2022年6月18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近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联盟成员高校西安欧亚学院承办的“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专题论坛”以线上多平台直播的方式举办。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甘阳,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程贺南,浙江科技学院副校长冯军,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等通识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发言。

  本届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专题论坛包含四个模块: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主旨论坛和“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管理之道”“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实践”“欧亚通识专场分享”三个分论坛。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线上直播中,来自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分享,超过50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专家学者在云端参会,在线碰撞思维、互动讨论,交流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经验,探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主旨论坛精彩观点回顾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全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甘阳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提出,随着国内通识教育探索发展日趋多样性,国内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面临着共同的话题。首先,学校应在校内形成老师团队,唤醒老师对通识教育事业的热情;其次,发展通识教育应凝聚学校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同感;最后,通识教育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内卷化”现象,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以下为主旨论坛发言嘉宾精彩观点分享: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十年探索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围绕“理论指导与目标导向、课程为本与协同育人、从做中学与过程评价、在地国际与环境育人、教师发展与学习支持”5个方面,对欧亚通识教育10年探索经验作了介绍。10年来,西安欧亚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深耕迭代通识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专注培养学生通识能力,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养成思维习惯。

  在课程改革方面,欧亚率先开设针对性通识能力培养课程——欧亚通识DNA课程,并且突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增强思政类、体育类等课程学习任务的社会性及学生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通识课程学习基础上,在校内大力促进非课程学习活动开展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加强学生社区、学生社团联系,将课内课外学习相融合,鼓励学生“以练促学”,“在做中学”。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程贺南:通识教育与21世纪人才培养

  美国通识教育理念源于自由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的传统和理念,受到孟禄、杜威、克伯屈等教育家教育理念的影响,在通识教育中提倡“在做中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民主的理念及”以学生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方法。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模式体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课程分为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科学6个模块,基于跨学科的课程本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多元人才。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最新要求,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基础技能、数字化技能、可迁移技能、创业技能、工作相关技能等综合能力。应用型通识教育的发展则与21世纪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十分契合。其中,学会探知、学会行动、学会成为、学会共存等全球框架下的可迁移技能,能够为应用型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浙江科技学院副校长冯军: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建构与探索——浙江科技学院的实践

  冯军教授在分享伊始谈到,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首先应当贴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基本逻辑,并且符合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基本特征——高素质与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能力塑造与全面发展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育人贯通、课程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4个关键问题。

  浙江科技学院立足浙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着重打造具有浙江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实践人才、具有国际素养的国际化人才。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起“五结合”、“三体系”、“三平台”的通识教育架构,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优、具备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对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孙向晨分享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举措,为参会的各高校发展通识教育提供参考。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围绕“人格、视野、能力”三个层面,建设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7个课程模块,开设50个基本课程单元共180门通识核心课程。孙向晨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举措概括为5个要点:建好每一门课程,打造通识教师共同体,学好每一门课程,学术与行政紧密协作,通识教育成果“溢出”。

  基于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调研,应用型高校在发展通识教育时须在实践过程中凝聚共识,谋定而动;充分调动优质师资,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打造教师共同体;把握好通识课程体系的宽度与深度;建设“硬核”课程,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打造通识校园文化,使学生明确通识教育对自我成长的意义。

  分论坛:共担使命 探索未来

  尽管国内各高校目前已基本达成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但通识教育如何真正落地,仍然是需要持续性探索的话题。本次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管理之道分论坛,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许燕转、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长刘玉梅、重庆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主任皮若兰、晋中信息学院校长助理陈春苗等多位国内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管理者,在线分享了本校基于各地方实际情况与院校属性,开展特色通识教育的改革探索之路。

  东莞理工学院践行“贯通、宽广、厚实、透彻、能力、智慧”的通识教育理念,目前已经建设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活动体系、教材体系,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中心的综合改革体系。四川外国语大学探索出通识教育与“新文科”建设相融合的通识教育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科学校在转型中发展,以满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重庆移通学院格外重视通识课程建设,学校明晰通识培养目标、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6个板块核心通识课,为学生提供高效能、互动式、体验式的课程。晋中信息学院则借助荣誉学生选拔制、书院寄宿制、全程导师制等特色制度,发挥小班化、国际化、多元化等优势,全面培养学生通识能力。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在学校内实施的重要载体。如何建设一门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依据所属地区、学校专业、学生教师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解答。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分论坛中,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高静、西华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写作与沟通》课程组成员李学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维》课程建设主持人吴维、西安欧亚学院《写作与表达》DNA课程负责人卢卓元等多位应用型通识课程研究与实践专家学者,分享了高质量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商学院结合学校商科专业特色,确定通识课程教学模块,整合通识教育人才资源,开展通识教育文化活动,搭建通识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升应用型高校通识文化影响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建设。西华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写作与沟通》则努力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过程性考核,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在线上学习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高校创新就业金课《创新思维》,在课程建设中重视结合真实企业需求、学生学情背景、企业教师教学能力,探索出敏捷化创新通识课程开发模式。西安欧亚学院《写作与表达》课程依托设计思维,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与非课程学习方案,基于学生想法、课程目标、专业要求完成课程的主要设计,整合资源平台,帮助学生综合提高通识能力。

  圆桌会议:提出命题 指引方向

  论坛圆桌会议环节,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黄鑫作为会议主持人,邀请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杨建科教授,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丽华老师等多位通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参会老师们齐聚线上,就国内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指出,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创新,需结合本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当前,各个学校基本上都能认同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实践,形成了较好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体系,建成了一批特色通识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但是在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应持续发力。

  西安欧亚学院孙建荣教授围绕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必须以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为基础。而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在建设本校通识教育时,如何更好地衔接国家通识教育整体规律和自身通识教育实施设计的特点非常重要。

  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信息技术教学。从通识教育角度出发,信息技术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能为学生带来何种价值,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议题。

  通识教育在一所学校的推广普及,必定离不开学生知识能力体系的整体设计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和谐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提出,在建立通识能力培养体系时,应当在老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中探索能够确定学生知识与能力需求的主体,帮助学校找准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在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如何区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边界、体现通识教育的特殊性,仍是应用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在高校内开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复旦大学刘丽华老师提出,随着通识课程数量越来越多,需要避免通识教育“泛化”的问题,即课程数量的增加伴随课程质量的下降。学校在设计通识课程体系时,应注重课程的代表性和相关性,推进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每一门课程中的落地,借助通识课程“以点介入”的形式,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通专融合”模式以淡化通专界限,打破通专壁垒为特点,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势。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与标准仍然是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

  孙建荣提出,要基于“应用型高校”与“普及化教育”这两个大背景,分析和定义“通专融合”。首先,对于通识教育和专业课之间关系的界定,需要取决于学校的自身定位及在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通常而言,公立院校通专融合的规划与实施需严格遵照国家要求,而民办院校的实践空间相较而言会略为宽松。其次,孙建荣提出,通识教育中“通”与“识”的内涵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从“通”即广泛性的角度来说,教学的量和深度通常会有所牺牲,但可以转而采用别的渠道补偿,让通识课程承担的部分特殊任务,例如通过课程思政的途径在每门课里进行价值观教育。从“识”的角度出发,通识教育可能会发生与内容、期待有关的变化,即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习力和结果的评价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社会、学校对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期待,可能会大于学生个人本身的需求。

  庞海芍教授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已经渐渐由“平衡期”进入了“融合期”。庞海芍总结出三条通专融合的具体路径:第一,课程思政能够成为一条良好的通专融合道路,如将“如何做人”的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之中;第二,部分高校尝试的“互为通识”制度。对同一门课程进行双编码,将专业课程变为其他专业的通识课;第三,通过完善制度推动通专融合。例如国内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书院制,借助灵活的专业选择及专业转换,使学生在大学中能够接触不同专业的知识,自然形成知识迁移的通识能力。未来,中国需要解决通专融合、通专结合,还是需要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使命与未来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存在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指出,应用型高校需考虑自身特点,在实践普适性通识教育的同时,针对本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与复旦大学刘丽华老师再次强调课程发展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两位老师指出,通识课程体系的完善与课程本身的高质量同样重要。老师需要在一门一门的课程中下足功夫,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学生投入度。通识教育在校内外地位的提升,一定离不开师生内心层面真正的认可。

  高校通识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应体现在学生身上。西安欧亚学院孙建荣教授总结到,从高校通识教育“共性”的角度出发,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健身、健脑、健行”的通识素养;从“特性”的角度出发,高校通识教育应将学生培养为“负责任”的人,至于“责任”的内涵,则取决于每个学校的不同定位和具体社会要求等因素。

  本届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专题论坛的成功举办,预示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笃行致远的广阔未来。论坛为国内通识教育提出命题,指引方向,汇聚多方观点,展示多维思考,成为传递沟通通识教育发展的友好桥梁。

  背景资料:大学通识教育联盟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是在对通识教育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中国高校自愿组成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旨在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共同探索通识教育的中国道路与多元模式,加强联盟成员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与支持,促进通识教育的国际合作。截至2021年,联盟成员高校已达60所。(刘迟晓霏/供稿)
 关于西安欧亚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