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让我们慢慢成长,让人们渐渐发现 |
http://www.huaue.com 2024年12月12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
|
作者:胡建波
2024年11月,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接受西安欧亚学院文化读本《样子》专题采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01、美学是感知学 教育需要重视和发展每个人的感觉
Q: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针对学习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您怎样看待该理论?由该理论出发,当前的教育情况如何?
胡:首先,布鲁姆的理论涵盖了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教育和培养所需要影响的全部方面。这里,我想重点讲讲“情感”和“技能”教育。
人类关于理性的学说太多了,物理、化学、数学等都非常成熟,但我们在认知外部世界、做出判断和选择时,不仅依靠理性认知,更依赖自己的感觉。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对情感教育重视不够,用于观察和感受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我们一提到美学,总认为是有关艺术的哲学,是高高在上的,实际上“美学”在古希腊的词源就是“感知学”(aesthetics),教育需要重视和发展每个人的感觉。比如,有的孩子对材质很敏感,通过培养,可能成为一名手工艺者;有的人对颜色很有感觉,未来有可能成长为一名画家或者设计师。在国内,我们的“美育”主要聚焦在美术、音乐等,但还不够宽泛,应该往感知方面再扩展。
同时,我们以前太重视考试和理论教育,在实践和动作方面是不够的,当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很多学校开设了劳动课、体育课,用于发展学生动作技能。
02、用批判性思维思考 不要盲目地追求学历
Q:欧亚学院一直倡导批判性思维教育,您曾用该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评价西区学生公寓项目,给众多师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启发。对此,您可否和我们谈谈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如何习得并有何作用?
胡: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对批判性思维讲了三个要素——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批判性思维和我们平常讲的理性思维有何差异?理性思维是通过事实和推理,得出一种结论和选择。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你的知识、对事实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所以当你碰到一件事情需要做出选择和判断时,尤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你就会不断地发问。例如在选择大学时,你会想我到底应该读什么样的大学?这个学校的环境怎么样?教育理念如何?对我的发展能有哪些帮助?问得多了,你就会得出一些判断;问得少了,别人都说那个学校比这个学校分数高,肯定要上那个学校,这就不是批判性思维。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质疑现有的答案。
第二个包容异见,其实就是自我质疑。我的观点和判断到底对不对?当你向外质疑和自我质疑结束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困难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观点和看法都有它的事实依据与逻辑。那到底如何选择,要不要上欧亚?这个时候你需要做什么?也就是第三个——力行担责。比如当你选择了欧亚学院,别人会觉得欧亚是一所民办大学,但你在这里能得到你想要的;而当你选择了比欧亚分数高的学校,却又不是你想要的时候,你也得承担相应后果。
所以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基于事实和理性,也和感性相关,最重要的是做出选择并且承担责任。
一些人,一到需要承担责任时就想回避,这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关。从小到大,家长替孩子做了各种选择,学校教育又教会的是标准答案,以及同样的判断标准。一个不会做选择的人,几乎无法开展创造型的工作和参与社会生活,所以我们要学会做选择。当你选择多了,判断能力就提高了,成功率也就高了。
Q: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以追求更好的学历。您如何看待该现象?
胡:学生选择读大学和研究生时,往往有四个要素的考虑。第一个是经济条件;第二个是学术能力,即你能不能学下来;第三个是你的学习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第四个是未来是否有求学的机会。当然,我们的社会文化以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大是考研热的最重要原因。但是,面对这样的社会文化,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设计没有很好地化解其中的问题,甚至助长和放大了这样的问题。
公立大学的学费偏低,不符合大学教育成本应由社会与受益者个人合理分担的经济学原则;其次,大学与研究生教育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只要考研过关,就不太担心能否毕业;由于研究生实行严格的统一考试,工作以后,再考试通过的难度很大,未来再提高学历的机会不多。以上种种造成了现在的考研热。
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要到三四十岁,才能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追求什么,这时候再去选择读书,一定会比大学时期更有收获,境界也更高。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不要简单地用考试衡量人,要将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不是让学生盲目追求提高学历,为什么学、什么时候学、学了什么更重要。
03、在雇主导向与创造环境中 让社会化成长发生
Q:今年您提出“以雇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并全面指导学校工作。您缘何提出该理念?有何意义?
胡:英国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以雇主为导向,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过去我们谈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是各种各样的组织在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他们清晰地知道行业需要什么,怎样的人能做出这些产品与服务。所以如果人才培养越过各类组织这一层,直接给社会提供人才,是不够专业,也不精准。
以前我们谈“老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赵炬明老师提出“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学生发展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他被哪个雇主聘用、到什么单位工作了。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学生的发展就有了方向,学习效果也就容易展现出来。而以学习为中心,不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教一些理论知识,而是雇主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实习实践也同步进行了。所以我们想把“SC"(Student-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升级为“ESC”(Employer-oriented & Student-centered,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未来工作也有了清晰的方向与目标。
Q:作为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大学,欧亚的实践教学已不单单限于课堂,学生参与并运营了学校诸多工作,超越了许多同类院校的做法。您能否讲讲为何这么做?该方法如何赋予学生发展?
胡:学生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再成为一名组织人和专业人。以往的教育都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但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首先要成为一名社会人,即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够进行表达与合作,这些都是讲授知识无法达到的,需要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其达成。
欧亚如何培养学生社会化发展?首先,我们的宿舍不允许同一个班级的人住在一起,至少保证有3个专业以上的人混住,这样学生在日常中就能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和人脉,也能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第二个是社团。每个人都必须加入一个社团,交往一批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这又是一个交往圈。第三个是专业班级层面。二年级之后,欧亚采取选课制,和来自学院不同专业的人上课、交往。通过多个社群化环境和机制,训练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组织人是有共同目标、协同工作的社会人,有目标、要行动、有结果。那么学生们参与社团也罢,举办活动也好,他便能知道团队有分工、有合作,这样就实现了向组织人的转化。同步再学习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当学生从大学出来后,便是一个有成熟社会经验、能与他人合作、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且还能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不同于传统教学,我们在课堂上会采取分组学习、小组作业、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式,设置真实场景,让学生解决问题,学校的大型活动也都是由学生主办,欧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教师教再多的内容,不如学生实践一次。
欧亚众多校级活动都由学生主办。图为2023年迎新晚会学生团队。
04、当年轻人步入职场 是改变,更是进步
Q:“90后”与“00后”现已成为职场主力军,其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职场行为,令众多人笑称“00后整顿职场”。您如何看待该现象?
胡:在我们这一代,物质还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大家都努力工作,创造价值、过上更好的生活,工作赋予了人们很现实的意义。但是到了“00后”这一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基础线以上,温饱都解决了,所以这时候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想要什么?遵从内心的指引,而不是一定要完成组织的目标。
与此同时,大学教育已步入普及化时代,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大大提高,价值观自然也会变得多元。个人认为,这是作为“完整的人”在职场中的显现,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Q:当前有很多年轻人始终无法找到与自己双向奔赴的工作,在职场中持续“漂流”。对此,教育能做些什么?
胡:在日本文化中有一个词叫ikigai,就是你喜欢、你擅长、有需求、有人买单。如果你做的事情或工作是你喜欢的、擅长的,社会恰好又有需求,有人也能为此买单,这就是比较完美的状态。但现实是,很难有人把4个要素完善地结合一起。例如,我做的工作不喜欢或者不擅长,又或者我喜欢的事情社会没有需求等等,比较难受。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给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发现你擅长的,并告诉你外部有什么样的需求,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契合点。
Q:未来的“雇佣关系”将何去何从?
胡:我拿海尔集团举例。企业是平台,员工是创客,海尔现在有3000多个创业小团队,主张“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海尔将一个大的金字塔型组织变为了一个开放、自主创造的蜂巢组织。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基层员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我认为这是为“00后”一代人所期待的组织形式,也是传统组织结构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做出的改变。
05、环境、艺术与生活 回归本质
Q:欧亚一直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该方面的投入度超过国内众多大学。可否和我们谈谈,学校为何这么做?
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学术界有很多研究,可归纳为学生努力度和学校融入度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往往关注前者,也就是强调学生该如何勤奋努力,对后者一般缺乏关注。教育学者汀托提出了著名的“辍学理论”,他从院校层面提出了学生辍学的两个主要原因,分别是学业融入失败和社交融入失败。校园环境具有学业和社交两种特性,对学生与院校之间的互动融合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所以在2006年,学校做新一轮发展规划时,我们就提出要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生活质量”作为战略性目标。也因此,近20年的时间里,欧亚一直在做这件事,我们的校园建筑、景观环境、体育设施、文化氛围、社区社团制等等,都是为了打造好的校园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这就是欧亚重视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西安欧亚学院虹桥学生中心一角。这是一座复合型空间,集餐饮、学习、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Q:除却校园物理空间,欧亚也在持续营建文化软环境,让学校成为一座巨型艺术馆。这样的举措有何用意?
胡:李政道先生提出:“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两面。为什么欧亚要推崇艺术或情感教育?是因为我们最终要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幸福中去。“幸福”很多时候是一种感受,不能简单地用金钱、社会地位衡量,所以我就想在欧亚创造一种重视体育、艺术和情感教育的氛围,当然我们也有理性的引导和训练。学生们在这样的校园环境里很好地生活3~4年,就会对生活有一种感受和认知,这才是好的教育状态。
我不但是这么想的,还和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推动这件事。例如我们有的老师觉得工作特别有热情,我想这肯定和欧亚的氛围有关。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种比较惬意、舒展的环境里,释放创造力,按照你本来的样子生长。
Q:学生追逐绩点、社会人追逐KPI,现在大家的生活重点好像都发生了“偏移”。当代人到底该如何好好生活?
胡:这两年我提出“三围”理念——高校围绕“升格”办学,学生围绕“考试”学习,老师围绕“考评”工作。关于“升格”办学,不是不重要,但在我心目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更重要的事。关于学生围绕“考试”学习,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学生的实习实践和情感发展都需要做好。最后一个是老师围绕“考评”工作,评职称、评项目,不是说不需要,而是这些考评明显走得过头了。
所有的事情都要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管理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以面向未来的终身发展、让自己身心愉悦、健康快乐成长为中心,我们的教育要从过去的“三个围绕”变为这三个中心,这才是一种好的教育现象。我们的生活亦如此,回到本质上去。
前几日“童书妈妈三川玲”账号发布的一篇社会热议很高的文章,《很惭愧,我现在才知道欧亚》,里面谈及诸多对欧亚的田野观察与思考,里面最动人的一句莫过于:“中国教育的希望,不是每个省都有一个北大,而是每个省都有一个欧亚。”这是对欧亚这三十年默默耕耘、无问东西的最大共情与赞誉。
有人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所以不能用工业的方式来培养人。同样,欧亚学院的发展也不会急功近利,而是保留初心,行则将至。让我们慢慢成长,让人们渐渐发现!
|
关于西安欧亚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