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Echo欧亚可持续生活节:1+2+3,不止是节日,更是行动本身!
http://www.huaue.com  2024年12月8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11月下旬的西安欧亚学院,一场绿色偱环的创意叙事正在展开。

  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透明气球上印的“低碳出行“”慢生活“、废旧纸板上写的“爱土地,爱生活,爱自己”等字眼,吸引着过往师生驻足拍照,也成为欧亚可持续生活节期间被时常谈及和讨论的话题。


  从11月13日至22日,我们抛出“可持续生活方式”这一议题,邀请欧亚师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到一场有参与性、有意义感、有想象空间的多元可持续实践中。

  不论是体验环保市集、手作工坊,还是与纪录片导演、农夫、高校教师探讨自然、社区与建筑的生长,再次回望可持续生活节的丰富活动单元,我们从中结识了许多正在践行可持续理念的人,也对可持续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维度的理解,它们并不遥远,就在习以为常的生活附近,在平凡微小的举止之间。

  此刻,或许你还没有完全消化在生活节上接收到的庞杂信息,无妨,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次生动而真实、绿色含量超高的可持续行动,看它会如何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01、生活中藏着的绿色哲学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循环经济成为可能,每个普通人如何进行自洽的低碳生活?


  11月20日至21日,亮相可持续市集的20+生活理念家摊位,就有不少融入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可持续理念。




  大疆无人机试飞与新品打卡,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零碳嘉年华,噢麦力燕麦奶试饮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分享……这些深耕可持续发展、践行ESG的企业,在市集上以轻松的互动体验吸引师生们关注自己的品牌,无形中影响着新生代年轻人的可持续生活消费方式。






  木漏日杂货摊主用老布料缝制的围巾、香囊、钱包颜值高又实用,深受大家喜爱;星巴克摊位前,工作人员正演示如何用咖啡渣灭烟、给植物施肥、自制身体磨砂膏;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大三学生王慧勇自创的可持续品牌“捡值了”系列文创,还有大一新生在实践课程中利用宜家废旧沙发布套制作的可爱布偶、冰箱贴、胸针等生活小物件,都令人忍不住想多入手几件,将“绿色循环”穿戴在身上,带回家。


  欧亚征途单车俱乐部聚集了校园里70多名爱好自行车骑行的小伙伴。在市集上,他们用一组照片墙展示了俱乐部近些年来的骑行活动剪影。除了在校园上课、训练,征途单车俱乐部也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前往西安周边户外骑行,参加各类国际国内自行车赛事。“我们不仅热爱骑行,更致力于推广自行车运动文化和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2023级俱乐部成员张添添说。


     7位“小布”骑友从LocalLand骑行至欧亚参加可持续生活节

  和这些摊主、同学们交流,你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善于发现日常的美好。不论是手工缝制用创意勾勒生活美学,还是低碳骑行亲近自然欣赏身边风景,在可持续的行动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你,也一定愿意加入其中。


  就像同学们在参与知乎摊位的环保问答中所写下的,“购物尽量随身携带布袋子,少用塑料袋“”饮食尽量选择堂食,少打包”“选择款式简单不易过时的衣服,减少换新速度”……每一个微小改变,都是在向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靠拢。

  02、艾德的可持续设计探索

  这次可持续生活节市集上,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7名大一新生打造的一面2米长的废旧布料艺术装置惊艳亮相,受到媒体关注,还上了微博热搜。




              作品创作团队师生合影

  创作团队负责人、2024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王梓轩介绍,这是他们从这学期《概念设计与实现导论》学科平台实践课衍生而来的一组作品。两个月时间里,他和团队小伙伴在王佳等老师的带领下,将产学合作单位宜家家居捐赠的废旧员工制服和沙发布料,重新构思、裁剪和设计,转化为独特的装饰元素,让这些即将退役的旧布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想借助艺术的力量,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让大家更加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王梓轩说。而市集上展示的可爱布偶、冰箱贴等小物件,也是王梓轩他们利用制作艺术装置剩余的废旧布料再创作的作品。




              “旧布新生”循环工坊

  11月20日下午,王佳和高原老师还发起了一场环保共创的“旧布新生”循环工坊,LocalLand组织的“小布”骑友们和欧亚师生等十余人,拿起提前绘制了卡通动画形象、肉夹馍、小猫小狗等图案印花的旧布,全身心地投入到挂件、冰箱贴、布偶的制作中。两个多小时里,大家一针一线缝制,小心翼翼裁剪,共同感受从零开始的手工乐趣。“这是我最近最放松最专注的时候了。”一位参与者感慨道。






  慢下来的时光里,温暖又治愈,摆脱了电子设备的束缚,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在创造中重新定义。每个人用双手的工作为当天的记忆贡献了一块拼图,也沉浸式感受到融入真实生活的可持续环保理念。王佳希望,大家在看似平常的缝缝补补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可持续生长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连接。

  其实,艾德的可持续设计探索远不止于此。作为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成员,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在日常的设计考察、主题工作坊、专业课程中都大量融入了可持续设计项目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的创意设计为社会公共服务创造价值,推动可持续的社会创新。


  11月20日的市集上,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王燚老师分享了刚刚结束的欧亚×科廷可持续联合设计工作坊课程,讲述他们如何利用一周时间为西安解放门街道红星社区设计可持续生活行动方案。




            欧亚×科廷可持续联合设计工作坊

  11月11日至18日,来自中澳两国跨专业的20余名学生突破年级与文化的界限,在解放门街道走街串巷,和社区居民聊天,一边近距离感受老城区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一边探寻如何以更加可持续的设计,解决社区儿童安全交通、厨余垃圾处理、棚户区改造等现实困境,为建设一个零废弃、资源可循环的美好社区贡献着自己的设计智慧。

  03、深爱土地和自然的一群人

  人们每天从自然和土地中获取食物,当习惯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似乎与自然的关系有了疏远。

  在可持续生活节,我们遇见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经营生态农场的农夫,是致力青年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是关注生态环境的纪录片导演,他们深爱着土地和自然,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自然与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生长。






              西安生态农夫市集摊位

  这次市集上,8家从事生态有机农业的农户和农场为校园带来了绿色的田园气息,新鲜、本地、有机是他们的主打关键词。小金黄老玉米制作的爆米花香甜脆口;使用传统方式种植、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猕猴桃风味浓郁酸甜;秦岭里古法养蜂采集的土蜂蜜味道纯正,“取一半留一半”的做法很好地保护了蜜源和秦岭原有生态;你还可以坐下来和农夫们喝喝茶,尝尝各种有机饼干、酥饼,聊聊他们眼中食物与自然的关系……


  “大黑”(真名刘明春)是西安生态农夫市集的联合发起人,“玄碧”(真名赵国秀)是生态农夫市集的一名志愿者,11月20日的市集现场,他们分享了各自与土地结缘的故事。

  “大黑”在泾阳经营着一家生态农场,他希望通过在城市空间举办这样的市集,让大家有机会深入了解生态有机农业,架起乡村和城市间物质和信息沟通的桥梁。平时,农夫们会以约两周一次的频率出现在西安的生态农夫市集,今年3月至今已陆续举办了15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玄碧”、“大黑”、“大龙”

  学临床医学专业的“玄碧”,在转行从事生态农业后,对能源利用效率、温室效应和个人健康的关注开始多起来,而她正通过自己的参与,畅享可持续生态农业的美好未来。

  “如果没有完整的可持续理念,人类与自然界将无法共存。”在国家大力扶持乡村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大黑”希望年轻人多多加入进来,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真正趟入土地、用先进技术钻研农场精细化运作的人,也需要真正亲近自然、懂植物设计的设计师们。


              “鱼盐村”创始人杨金

  “大黑”他们用农产品连接起城市与乡村沟通的生活纽带,杨金——青年学习社区“鱼盐村”的创始人,则以食物为媒介,引导年轻人走进旷野,深刻反思自己与所生活的土地、自然和社会的关联。11月22日下午,杨金的“发酵的哲学”食作工坊,师生们通过学习腌制传统辣白菜,感受微生物在食材中的生长变化,体悟发酵的哲学。


  用清水洗干净浸泡了一天一夜的大白菜,拧干水分。白萝卜、梨与苹果切丝,和煮好的糯米、辣椒面混合,搅拌成丰富佐料,将其均匀涂抹在白菜正反两面后装瓶,等待20多天的自然发酵后,就可以食用了。


  从日常的购买消费回归传统的手工制作,将简单的食材风味再创造为丰富的口感,在杨金看来,这样原生态的制作方式,正是一个人和自然充分互动的过程,当人们品尝着发酵的美食,感受自然与时间的馈赠,也“建立起和自己生命脉络的联结,和本地生活的联结,和丰富自然的联结”。

  亲近自然的可持续生活方式,赋予人们踏实的生活感,也有了走向远方的基石和底气。


  生态议题一直是独立纪录片导演王久良的创作母题。从小在农村长大,他对土地有着特别的亲近感,这份情感后来转换为他对城市环境及自然生态议题的关注。11月13日下午,他和欧亚文化传媒学院广编电视编导专业的师生以及“光影之前”的影迷朋友们,分享了自己在自然影像的创作中,从选题到调研、从制作到传播全流程的一些个人经验,和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自然之中,关注生活中自然的细节,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王久良告诉同学们,当你为拍摄选题困惑时,就从自己的家乡、自己的身边、自己擅长的事物开始,一朵花、一片叶子、一棵树和一个贝壳,每一天的风雨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内容。现场有同学提问“拍摄纪录片会不会觉得很孤独,很累?”“当你发现基于你的努力,在让社会逐渐变好时,你会感到很欣慰。”王久良的回答也是他这么多年坚持环保题材影片拍摄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注解。

  04、可持续性建筑的多样面

  阿尔多·罗西曾在其著作《城市建筑学》中,展示了前工业城市如何基于历史连续性进行形态学构建,并强调了历史对城市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筑创作不可能无中生有,应该有历史延续性。


  11月22日,温州肯恩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Vincent Peu Duvallon教授带来“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主题讲座,与师生们深入探讨了建筑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紧密联系,强调了适应性再利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Vincent教授以二战后美国退伍军人法案对城市扩张环境破坏的推动为例,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建筑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在21世纪引发深思。

  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鲜活生动的文化遗产,对其再利用与改造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与延续。如今,面对全球建筑业消耗超过42%的碳排放量,适应性再利用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Vincent教授通过多样的项目案例,如香港20世纪50年代的住房项目改造、温州的工业建筑转型、对乡村房屋的保护等,展示了如何将旧建筑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的新空间——将工厂再改造为城市艺术博物馆,将旧村庄再改造为教育农场……这些改造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空间使用效率,减少对新材料和土地的消费,并与在地城市文化产生链接,为社区带来新的活力。

  在Vincent教授看来,建筑的使用价值远远大于其历史价值,过去他所做的项目是为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连续性又满足现代需求的城市空间。对于高校而言,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便是维护和保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建筑结构的转型与延续。通过这些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提供灵感。


          西安欧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军宏

  “生命不一定永恒,但是文化可持续。”诚如西安欧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军宏在讲座结束时所说,可持续可以是生命、价值、感受、建筑等多种形态的体现。

  EcoEcho可持续生活节不止是热腾的节日,更是可持续行动本身。在每一个循环往复的日常,文化市集、工作坊课程、生活实践以及身体力行的探索,就像一个个可持续行动的“发生器"和“连接器”,在校园内外推动着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动生长,激发你我在更广阔的场域去实践、去想象。(李晓飞 杜琳琪)
 关于西安欧亚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