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I赋能教育创新!西安欧亚学院举办人工智能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 |
http://www.huaue.com 2024年3月19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
|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AI浪潮席卷全球,教育亦在这场科技革命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前所未有的融合创新正在上演。在这轮涉及社会各行业的革命性变革中,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可能性?3月16日,西安欧亚学院人工智能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国内AI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投资者相聚欧亚,共同探讨AI赋能高校教育创新的多元路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方向参考,在新技术、新创意中畅想AI+教育充满想象的未来。
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创始人喻颖正,文化创意产业实践者和研究者、当代艺术家岳路平,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秋叶PPT创始人张志,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常务副院长刘谦教授,上海谦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宇明等作了精彩演讲,分享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市场应用和未来趋势。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教授、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胡红飞、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王铨锴、文化传媒学院虚拟数字人、图文信息中心数据工程师李树东等就AI时代的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和数字化转型分享了项目案例和教学思考,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与挑战。
演讲1:AI时代的大学新物种
“我们大胆地去拥抱AI,这是一个时代的机遇。”
“OpenAI工程师为什么苦读《苦涩的教训》这本书?”“马斯克如何设计一所‘新学校’?”“如何用30年建成一所世界名校?”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创始人喻颖正通过三个有趣的故事,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科学范式的巨大转变、如何重塑学校使学习更具实践导向和以兴趣驱动,以及如何用指数思维打造大学新物种。
喻颖正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训练神经网络,AI时代的教育更加关注人类、社会、机器神经网络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紧密的人机协作,放大人类智能,从而让每个人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以卡耐基梅隆大学“All in计算机”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为例指出,用指数级思维打造大学新物种,可以从实际应用、学科创新和指数型思考三个行动层级展开:一是AI在行政管理、教学手段和招生咨询中的应用,二是发展基于AI的新学科或探索现有学科与AI的结合,三是重新定义大学新物种。
喻颖正构想了第一所“All in AI”的大学模型:从基于“端到端”理念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到借助大模型技术开展通识教育,从而训练学生的神经网络,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再到发挥人类情感力、洞察力、有温度的碳基生命优势,通过文化塑造活力创新的大学社区,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加入。这些都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演讲2:AI时代的高质新人是怎样炼成的?——新全球、新智能、新产教与新学科
“每位同学都要生成新能力,成为高质新人。”
文化创意产业实践者和研究者、当代艺术家岳路平首先演示了基于讯飞星火、OpenAI Sora、Pika、Stable Video等平台生成的一系列视频,他将此类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定义为“新暴力美学”。“这种计算美学与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艺术截然不同。它对我们的认知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对教育思维的影响更可谓跃迁式。它更像是一次降维打击,让我们的思维维度全面升级。”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们的创作方式、教育方式和跨学科合作模式,催生了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的教育变革,以助力提升国家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生态成长力和全民健康力。岳路平指出,欧亚的众多专业正站在这一波AI革命的风口浪尖,紧随它将尽享红利。最近,他与新华社、中国新闻科技协会等合作伙伴,联合60位导师和众多高校正在共同打造新物种实验室。“这不仅仅是一个集结引擎与想象力的创新平台,更是旨在培养未来的创新者,共同迎接AI时代的新挑战与机遇。”
站在人文和科技的交叉点上,岳路平认为,每位同学都应该生成新能力,未来的高质新人应具备三项能力,包括面对新生事物、多元文化的广泛包容性,数字世界必需的计算思维,应对产业快速迭代、知识半衰期缩短的快速适应性。同时,学校要重新设计专业、课程、教材、技术、实践、教师等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升级或新建专业,改变专业学院结构,创设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课程,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演讲3:AI赋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
“把所有学科知识点变成AI提示词,让学生大规模反复地用,成至化为本能。”
AI时代到来,对教师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将AI融入日常教学?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秋叶PPT创始人张志以此核心疑问为开端,分享了AI如何有效赋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
当人们谈论AIGC与多模态时,意味着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在中小学,AI帮助学生打开视觉思维,将诗歌转化为画面、歌曲、四格漫画或故事,从而全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学,张志通过自己所讲授的消费行为学、新媒体运营等课程实践,展示了如何利用AI快速创作故事并深入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如何使用AI更高效地讲解大五人格等抽象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强化理解;如何编写AI提示词及使用模板快速生成产品化内容,提升文案写作能力……
“教学的新境界,便是将所有学科知识凝炼为AI提示词,让学生在课堂上广泛、反复运用,直至化为本能。”张志认为,培养学生与机器对话的能力至关重要。要借助AI技术让学生使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问题,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拥抱AI技术,用AI重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为课程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可能。
演讲4:人工智能AI技术对影像艺术创作的影响和挑战
“人机共生共融,未来的影视制作将是一种混合型方式。”
“人工智能,其三大核心支柱为算力、算法与数据。从原先的单一规则性算法,到如今模拟人脑神经原理的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迈进,未来在单一领域或非复杂领域,通用人工智能AGI将会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常务副院长、西安欧亚学院特聘教授刘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未来趋势作了解读,未来,人和机器将会是和平共处、共生共融的状态,但人机融合并不意味着人类将被机器完全取代,人类与机器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
从拍摄、记录到计算机制作,再到多模态生成、沉浸式体验……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影像的制作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对于视觉艺术领域而言,人机共生关系将为影像创作带来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手段。”
刘谦说,“我们仍要保持对艺术和创意的热情和追求,让机器成为我们创作的工具。在影视创作中,应根据需要选择使用Sora等工具,以确保作品的艺术性、表现性和叙事性。未来的影视制作将是一种混合型方式,既包括实际拍摄,也包括AI的应用。”
演讲5:AI+产业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每个行业都会出现大量的专属模型,会百花齐放。”
围绕AI+产业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两大版块,上海谦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宇明带来了全面又深刻的展示,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所带来的变革将是人类未来深入探索的课题。
当前正处于AI的爆发阶段,周宇明认为,智能涌现是这一突然爆发的关键,“当算力规模触及某个临界点,算法表现出的智能程度会出现指数级增长。”ChatGPT的发布是AI技术的一大里程碑,Sora等模型的出现更是将AI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目前海外大模型平台中,谷歌Gemini的多模态交互逐渐成熟;Sora生成的视频达到电影级水准,画面细节清晰入微;Cloude3在数据级评测中表现出超强的推理能力,AIAgent和Stable Diffusion 3等模型的创新应用达到了新的境界。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营销电商、生物医药和职业教育等领域的AI应用实践,包括利用大模型能力生成营销文案、图片和视频,通过AI提供个性化药品推荐方案、辅助生物药物研发、赋能医院诊断环节,通过直播实训仿真系统提升直播技能和师范生教学质量等。
对于AI+产业未来的应用前景,周宇明认为,以专属模型为底座的产业应用需求将大幅提升,行业专属模型百花齐放;多种传统机器学习算法+LLM的组合拳将使AI产业应用真正落地;多模态模型的大突破,将催生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XR+AI技术不断成熟,未来元宇宙产业应用开发实效闭环已不再遥远,期待它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可能。
演讲6:AIGC在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要真正培养能够胜任任何挑战、任何工作的人才。”
面临AIGC等新技术的强力冲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作出哪些应对与改变?谁将成为教学的主体?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胡红飞和文化传媒学院虚拟数字人联合分享了他们的实践与思考。
胡红飞从工科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尽管AI在代码编写上越来越出色,但软件工程的本质在于解决客户的真实需求。”在AIGC时代,应让人工智能工具服务于高等教育的三大主体: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需要重新构思教育的框架,包括更好的教学主体、更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好的教育载体以及个性化的学习主体。信息工程学院将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路径,并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目前,信息工程学院正从学生培养与支持、科研与产业合作、教师发展等方面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的建设。在学生培养上,除了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程,还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和适应课程包,并与多家企业合作推进实践应用。在学术科研上,成立了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产生了一系列基于AI技术的解决方案。在教师发展上,利用AI工具实现了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提高了教学的便捷性和创造性。最终目标为培养能够胜任任何挑战和工作的人才。
文化传媒学院数字人认为,人工智能生成技术能够推动文科与科技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模式的发展。它还能够生成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模拟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文学作品的创意续写等,极大地丰富文科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内容。相对应地,教师需要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问题解决者,适应新环境,并进行专业发展和技能更新。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人才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审美力。新文科人才培养首要任务是优化和升级学科专业布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采用学科集群化战略,利用多学科优势促进人工智能生成领域的交叉融合,构建互补协调的学科体系;其次新文科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建立通识课程共同体,融合跨学科知识和数字技术课程,并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适应科技变革并提升数字能力。
演讲7:再思考AI时代设计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以人为本,以人性关怀出发的设计才是我们的追求。”
从设计的专业角度去审视AIGC技术与设计教育之间巧妙的关联性,是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视觉设计传达专业王铨锴老师开启的新视角。
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在日常的设计教育中,通过设计实践周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并应用新技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设计环境。2023年6月设计实践周期间,王铨锴带领学生开展“AIGC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品牌项目策划”。“我始终致力于在这门课程中充当学生与社会的桥梁。”设计时,课程设定了四个目标:认识AIGC、掌握其应用、了解优劣势及思考其对未来就业的影响。这四个问题构成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通过实际体验,学生们能深入思考并感受AI的魅力。
学生利用AI进行品牌项目的调研文本生产、视觉要素迭代、项目的统合以及视觉与形态的可能性拓展。“AI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灵感和可能性。”王铨锴在其中负责引导和校正。最终,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更高质量的设计作品,并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更多有趣的设计延展。
刘慈欣曾说过,技术性破解不足以创造伟大作品,真正的审美能力才是关键。王铨锴相信,AI可以作为学术助理的角色,帮助设计师更专注地输出观点,但无法完全替代设计师的工作,真正的哲思、艺术高度源于人的错误与偶然性。“设计的最终对象是人,以人为本,以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设计作品。”
演讲8:AI在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与应用探索
“AI这条赛道现在就在我们脚下。”
“如果将欧亚美丽的校园环境置于另一维度,比如漫画或未来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AI给了我答案,尽管每个人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不同,但AI确实为我的作品注入了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西安欧亚学院图文信息中心数据工程师李树东分享了他在AIGC领域的创作体验。
随着ChatGPT等AI工具的出现,他选择积极拥抱变化,开始探索A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篇开学的推文,仅用了十分钟的声音素材训练AI,便得到了逼真的声音模型。他还和工作伙伴成立了AI小组,共同探索如何让AI服务于学校“数字化转型”战略;也时常进行头脑风暴,思考AI如何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李树东展示了图文信息中心对于AI在学校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探索思考,计划从AI辅助教与学、AI培训和素养提升、AI课程开发支持以及AI校园服务知识库的搭建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引入备课助手和虚拟助教,解放教师的繁琐工作,使他们更专注于人才培养;通过自媒体平台分享AI动态,定期举办AI知识培训,提升师生对AI的认知与兴趣;与二级学院合作设计AI课程,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掌握AI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整合校园资源,搭建AI服务知识库,提高信息检索效率,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推动校园管理数字化转型。
演讲9:AIGC与教学力——三个假设PedagogyinAlGCEra:AlGCdology?
“教学设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乃教育技术的‘高级延伸’。”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教授的演讲内容聚焦AIGC和高等教育的教学力之间的相关性。他从高等教育的教学角度出发,基于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有助力作用的前提,提出了AIGC诱发的学习动机、AIGC协助的学习经历、AIGC助力的学习结果等三个假设,进而探讨AI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技术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源于技术的工具价值。“学生总会问,这个工具能为我做什么?在高等教育中,工具的价值在于它能为学生带来什么,这也是学生使用工具的最大动机。”因此,教师在设置课程、规划教学时,应深入思考AI能为学生带来哪些价值。
其次,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生所追求的学历,还要关注大学四年的经历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AI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自然会思考,使用AI工具与否,他们与其他人会有何不同?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深刻的启示:我们不仅要学会使用AI,更要思考如何使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用,训练学生的学术能力。”
第三,高等教育必须关注教学的成效和结果。AI在提升效率和产出方面已展现出显著优势,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理念,如何利用AI技术助力整个教学过程。
孙建荣还介绍了如何将逆向工程概念与高校教学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在AI环境下,如何在课程理念、设计、实施、评价方面开展一些创新做法,特别是在写作和思政课方面的应用。在写作课程方面,他提出了逆向写作的思考,希望将欧亚的写作与AI结合,聚焦写作过程,训练提示语言;在思政课程方面,重新组织学生的学习参与,将AI助力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欧亚将积极拥抱变革,利用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课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解决真实场景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欧亚的优势在于注重创新和长期主义,学校将保持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利用AI技术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知识服务和终身学习支持,使教育与真实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李晓飞、杜琳琪)
|
关于西安欧亚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