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的课︱如何让「教育」更鲜活,这门课带你感受教育的滋养
http://www.huaue.com  2024年7月8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教育并不是“空中楼阁”,事实上,教育是滋养的过程。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打好“地基”何其重要。如何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不仅需要强大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对教育本身的热情,情怀的培养,以及形成一定科学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教学观。

  在西安欧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这门课,正是引导学生踏上教育学之旅的启明灯。它帮助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023年,该门课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上线,更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程开设3年来,始终为学生输送着教育的养料,抚育着一颗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周晓丹 《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主讲教师

  西安欧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教师,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外国儿童研究、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等。主讲课程:《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与小学教育学》《儿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等。目前主持并参与8项课题,发表论文8篇。

  情怀萌芽打开教育的大门

  《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是为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平台课。这阶段学生对教育学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专业的职业认同感还未形成,作为教育学模块的先导课程,《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以鲜活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打开了教育的大门。

  课程主要以中外教育史为框架,以教育哲学为侧切点,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内容:中外古代教育传统、中外近代教育转型、中外现代教育史、中外当代教育史和教育哲学。同时基于课程设置和资源本身,本门课程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改革——


              (图一)课程重构1.0


              (图二)课程重构2.0

  改革后的课程结构更加立体,将理论课融入学生的日常思想行动当中,通过专题学习、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并将一线教师的案例融入其中,为接下来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

  《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无论课前、课中、课后,都配之以相应的思政案例库和思政视频资源库,力求达到思政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融合、内容鲜活、项目式学习是本课程的另一大特色,一改传统教育学课程分科教学的做法,通过将四门课程资源整合,试图优化“严肃”的资源体系,力求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同时,课程配合五大特色活动和专题学习,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活力,沉浸式感受教育的力量。


             (图三)小组学生热烈讨论中

  穿越古今与教育的相逢如此美妙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命题,教育史更是贯穿古今中外,国内的教育更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社会初期就已经存在了教育。

  为了让同学们对教育学的历史产生兴趣和探索的冲劲,课程主讲教师周晓丹从课程内容出发,以“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为“经”,以“中外”对比为“纬”,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思政“经纬线”,通过剖析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和典型案例,以此掌握和分析基本的教育史实,让学生能够在分析和评价某一具体知识点时,不断地锻炼自身的思辨精神和逻辑分析能力。


            (图四)周晓丹老师在课堂上授课

  学生们仿若乘上时光机,与古希腊“三哲”交流教育的真谛;领略教育的大场面——百家争鸣,感受柏拉图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爱弥尔和苏菲的故事中学习关于儿童教育的自然教育观点,与杜威和他的朋友们共谈教育的发展,与陶行知碰撞思想的火花……在不断的时光探索之旅中,一个个遥远的人物十分鲜活立体,学生们真切感知着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实,从中汲取着关于教育的养分,学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规范和使命。






               (图五)学生课堂分享

  “从教育历史走进教育现实,教育史的学习让我领略到了相遇的美妙,学习体会杜威到陶行知思想的碰撞,与古今先贤到到现今大能教育思想的邂逅,使我对教育这个词逐步落在实处,同时也让我明白经史子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我相信我与教育的相遇相知也会如此美妙。“2020级小学教育专业金欢欢说。

  “从古老的教育理念到现代的教育思潮,这门课程的探索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的源远流长以及其深厚底蕴。那些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与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风起云涌,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使我对教育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与感悟。同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也加深了同学间的羁绊,一同探寻教育的深邃和魅力。“2022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赵于晨说。





               (图六)学生作品展示

  重塑认知,教育在于唤醒自我

  “这门课的确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主讲教师周晓丹说,“和学生接触久了,发现每个人内心世界都很丰富,他们渴望交流,也渴望被关注。”

  这门课程虽然看似晦涩,但也涉及部分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心态的变化和生活息息相关,也影响着未来的教育教学。周晓丹认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生动鲜活的课堂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心房。经常组织读书会、小组讨论及汇报,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们重塑认知,表达内心,用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看待自己,了解他人。


              (图七)课堂小组讨论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也从课堂上收获了很多关于知识和生活的感悟。

  “《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这门课程,不仅是历史性的方式和总结,对我而言更是时代教育精神的教化与形塑。这门课程前期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而后期通过学术海报的制作,知识达到了由图示转变到知识的平衡,真正做到了学-研-产,同时通过这门课程我调整了我的知识结构,重塑了价值谱系,转化了研究视角的范式,形成了自身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在后期成为一名老师的路上受益匪浅。”小学教育2020级学生林坚说。

  在教学过程中,周晓丹总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与鼓励,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正向引导,在她看来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样的一节理论课,能收获很多同学的喜欢,我是非常开心的。“






  在周晓丹的带领和学生们的支持下,《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在课程竞赛、实践活动等方面收获颇丰。2021-2023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5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篇、学生多次在校级“挑战杯”竞赛获奖。同时,课程于2023年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展播平台,获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校级教改项目和人文教育学院教改项目。周晓丹更是多次荣获校级教学比赛奖项。

  通过这门课,周晓丹也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育其实是很具体的事,具体到一节课,一句话,一个观点。老师的精气神总在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因为看到了他们,如此鲜活美好的生命,让我对教育就更加的有信心了。”

  未来,周晓丹计划将《中外教育史与教育哲学》课程推广到更多的同类院校中,并且也一直在为申报省级乃至国家一流课程而努力。她希望以这门课作为试点,打破固有认知,让教育学“活起来”,滋养更多的生命。
 关于西安欧亚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