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作为一种轻盈的现代化社交方式,也是当代亲密关系的平替。我们搭“伴”同行,在平淡的日子里碎碎念,轻松舒服的做自己,为彼此承担一些困惑和焦虑。 “搭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搭子”,它正在以全新的姿态重塑我们的社交版图。
从知识海洋里并肩奋进的学习搭子,到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体育搭子,再到参与各类丰富竞赛、一起摄像摄影、在教育的实践中传递爱与美好的同频搭子…每一次“搭伴”同行,都是彼此鼓励和支持的力量源泉。
今天,西安欧亚学院特别邀请了不同类型的“高质量搭子”,聊聊“搭子”们的真挚友情,共同探求校园生活的更多可能!
1、学习搭子:同频的人是礼物
讲述者:人居环境学院工程造价专业2022级樊瀚琳 & 任子怡
许多人都说我们长得非常像,其实不仅仅是外貌相似,我们阳光开朗的性格特质与对生活的积极追求也非常相像。
起初是因为同个专业而相识,后来惊喜地发现,我们都在人居环境学院的学习成长促进会学习部与工程咨询工作室中活跃,默契的生活轨迹逐渐让我们彼此熟悉。后来,因为看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被彼此做事情的认真细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而吸引,同频的人是礼物,我们也由此走得愈发亲近。

现在我们已经是形影不离的学习搭子。我们一起去参与了“让教育回归美好”论坛,学院的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也是我们课余闲暇之际一起分工合作的大型活动。


(图二)樊瀚琳(左一)与任子怡(左二)共同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
在一次为工作室申请“优秀学术科技团队”的经历中,我们越发有默契。我负责收集近三年学院获得的各类奖项,子怡则从旁协助我将其整理为书面材料。在解决困难时,我们也能够耐心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想法,互相信任,彼此欣赏。

(图三)两人一起参与高校PBL项目式学习论坛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学习目标也保持着高度一致。每逢期末,我们会相约一起复习备考,屡屡想休息时看到对方还在努力,便也暗暗“卷”起来,因此经常一起在教室复习到深夜。
在2023-2024年度中,我们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并在期末时双双以专业第四名与第五名的好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学院的“优秀学习标兵”。

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互为彼此的精神支柱,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希望未来我和我的学习搭子,仍然可以携手并进,坚定前行,一起迎接这个明媚的春天。

2、体育搭子:每次跳跃
默契都在悄然生长
讲述者: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22级 余安琪
讲述者:数据科学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3级 于越
参加跳绳俱乐部,源于我们对这项运动的喜爱。很巧的是,我们在高中时期都对跳绳有过不同程度的训练和一些基本功。虽然是不同届的学姐学弟,但还是因为分批加入了跳绳队而彼此熟识,一直到去年参加陕西省跳绳比赛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跳绳搭子”。
我入队时就是安琪学姐指导我训练,后来在去年的时候,我们一起参与了陕西省学生跳绳比赛,我们自然而然组成了男女混双组合的参赛队伍。

那时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训练,早晚各一个小时,训练的时间二人一直保持一致,如此持续了半月有余。起初训练时其实默契并不高,但是经过一周的磨合,我们对不熟练的动作不断加强,对音乐节奏形成良好把控,很快便形成了十足的团队默契。

(图七)余安琪(左前一),于越(左后二)
在比赛时其实我们也出了一些差错,在参加大学生甲组混合组双人车轮跳花样规定基础套路的比赛时,不同的动作为一整套循环,于越在比赛过程中缺失了一套动作,但是源于我们长久以来的默契,我自然而又流畅地接住了下个动作。最终,我们成为全场完成度、完整度最高的队伍,获得了2024年陕西省学生跳绳比赛一等奖。

作为跳绳搭子,我们也被彼此身上的一些认真、刻苦、坚持的优秀特质而互相吸引——
于越在大一刚入队时便一直刻苦训练,每次都会提前学习,现在作为跳绳俱乐部部长,要带领大一的学弟学妹,认真负责的同时训练也从不懈怠。虽然现在安琪学姐步入大三后逐渐变得忙碌起来,但是偶尔还是会回到队里协助我训练,她一直是一个细心认真而又懂得坚持的人。

(图九)跳绳队训练后的合照
和我的跳绳搭子共同训练的时光现在回想起还是会感到快乐充实,常和好友聚一聚,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都适合见面。
3、竞赛搭子:彼此成就,共同进步
讲述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双语班2022级 王浩宇 & 梁宝祥
同专业同年级的同班同学,应该没有人比我们更加一致。同为课堂上最为积极活跃的“E”人,相似的学习与生活轨迹,也经常聚在一起学习英语,这些让我们从大一开学伊始,就建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
源于对英语学科的热爱,因为我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如何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为此,浩宇自己在报名参加了许多英语竞赛的同时,也鼓励我勇于尝试,我们一起学着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图十)二人首次共同(右一、右二)参与校内“单词王大赛”
从大一开始,我们便参与了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英语竞赛。2022年,我们一起报名参与了国际语言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班 & 双语班Word Master单词大赛;2023年,我们参与了工商管理学院组织的英语朗读比赛,收获了团队一等奖;随后,我们开始向外看,在大三的时候我们一起参与了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并收获了陕西省二等奖……这些丰富赛事让我们从彼此身上受益匪浅,共同成长。

(图十一)王浩宇(左二)、梁宝祥(右二)
尤其是在参加全国跨文化能力大赛时的经历令我们印象颇深。前期,我们为那次比赛付出了许多精力,经历了校内公开选人、线上面试、线下面试的环节后,才争取到一起参赛的宝贵机会。


(图十二)二人正在参赛
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每天在一起排练,脚本也修改了若干版本,了解西方与中方的真实文化冲突,再以纯英文的形式通过表演展示出来。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经常在彼此感到疲惫的时候,互相支撑着继续努力,最终获得了陕西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图十三)欧亚参赛团队在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获得陕西省二等奖
高山流水,难觅知音。我们都感到非常幸运,可以在大学的时光里遇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开朗阳光、大方豪爽、勇于尝试,再辅之以超强执行力,浩宇的情感充沛,我擅长灵感创作,互补而又相似的性格特质让我们互相欣赏、互相尊重,并彼此成就。

年岁并进,与友长兮。好友间同频的理解,是繁杂生活中的意外惊喜,同频的陪伴,更像是自由的纽带。山高路远,我们继续比肩前行。
4、摄影搭子: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讲述者:文化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1级 李宜壕
讲述者:职业教育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24级 孟煜璐
同样热爱摄影的我们都加入了学校的新媒体协会,在一次微电影的放映会上,我们畅谈电影行业的相关资讯,偶然发现对方都喜欢姜文导演的电影,对于摄影技术、脚本创作也都聊得意外投机契合。自从那次后,我们便成为了新媒体协会中形影不离的“摄影搭子”。

(图十五)孟煜璐(左一)、李宜壕(右一)
此后,我们经常一起协助品牌传播部拍摄各类大型活动,新生开学典礼、新生迎新晚会、新生军训、运动会、毕业典礼都常常是我们俩的合作拍摄;还有冬季文化艺术节、社团之夜、各个青年社区的品牌活动,一周拍摄两至三次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丰富的拍摄活动中,我们合作的角色来回变换,导演和摄影,摄像和摄影,摄像和剪辑,自然默契的合作模式也让我们的作品越来越为学校所认可。

在一次为庆祝全国高校记者节的活动中,我们二人全权负责了那次拍摄。彼时我们都是拍摄“小白”,对于脚本和剧本的创作不甚熟悉,对于摄像的认知也非常有限,在此之前我们共同尝试过许多探索,互相指出对方不足并及时改进技术,优化脚本。自此之后,我们的摄影技术一起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并进一步坚定了想要深耕摄影行业的决心。

(图十八)二人正在合作拍摄
我们都想要做出具有深刻意义并耐人寻味的高质量作品,这一点也是最令彼此而感到动容的。每个月,我们都会坐在一起分享电影行业的前沿知识,研究新的拍摄手法,分享有趣的新观点。互相进步。
我和我的摄影搭子如同伯牙和子期,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他的心意。我们乐于去学习对方身上的闪光点,都愿意保持“小白”的态度,希望在摄影的领域中共同探索并向外探求更多、更新、更好的行业观点与专业技能,一直坚持向上生长。

5、实践搭子:一起传递教育的爱与希望
讲述者:人文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22级 刘思妺 & 徐荣华
我们是人文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同班同学,但真正的相识相知源于我们共同加入了学院的儿童视觉艺术实验班的实践项目。从最初一起听课,再到二人一起成为正式的助教,我们成为了彼此信赖的实验班搭档。

(图二十)二人相约学习
在做助教的这些日子里,我们共同参与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公益项目。“一个孩子一个世界”的公益拍卖活动、“看见它、看见爱”的关爱流浪动物活动,从准备教学材料到组织课堂互动,我们互相支持协作,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对教育实践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从那时起,我们就更加坚定了以后要一起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决心。


(图二十一)二人共同参与关爱流浪动物活动
不仅如此,我们还共同加入了不同的课题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与创造力。在《超越平面》课程中,我们带领孩子们利用3D打印笔在纸上进行自由创作,我们惊叹于孩子们的创新和想象力;在《秘密小屋》课程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户外利用自然材料搭建小屋,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带给我们很大感触。

(图二十二)二人参与《美学与艺术评论》课程期末表演
这些共同经历过的课程项目,让我们看到了彼此身上的闪光点——
徐荣华的耐心和严谨让我学会了在完成事情前先制定计划,而我热情和积极心态也让她在面对焦虑时能够冷静思考。我们踏着相似的生活轨迹,更加理解教育的意义。

(图二十三)二人共同担任儿童实验班助教
如今,我们还是会经常一起相约做课题作业,聚餐逛街,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这些细碎而又生动的日常,构成我们生活中最为有趣的部分。无论未来如何,我们相信彼此都是最好的搭档,也希望毕业后能够一起工作,继续为儿童教育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因共同的热爱与追求相聚,未来也将在各自的领域中继续闪闪发光,很幸运这一路上总有人读我,总有人在身边清楚地看见我。感谢你,成为我最好的“搭子”,这不是缘分,是因为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