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与突破:晋中信息学院多维发力,夯实应用型专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http://www.huaue.com  2025年3月31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晋中信息学院始终秉持“立足地方、服务产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国际专业认证、打造一流课程、强化“双师”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等举措,在专业建设的道路上持续深耕,以坚实稳健的步伐扎实推动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专业结构,“工、管、艺”协同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需求、统筹规划、聚力特色、内涵发展”的思路,撤停调整低质专业、重塑升级传统专业、增设布局新兴专业、大力培育特色专业和专业集群,不断增强本科专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近五年,学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11个,撤销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停招工业设计等7个专业。专业总数从51个调整为46个,达到了工学40%-50%、经济管理类30%-40%、艺术及其他专业10%-20% 的合理占比,形成了以信息类专业为主干,以突出“智能制造”的机电类和体现“数字经济+商科”的经管类专业为两翼,工、管、经、艺、文、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和大数据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


  聚焦专业内涵,“3+13”一流专业示范引领

  学校以“双万计划”为引领,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建设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截至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和财务管理等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3个专业作为校级一流建设专业重点进行培育。

  学校对照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修订完善《晋中信息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意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等举措,扎实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打造优质和示范专业,引领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发展,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整体提升。以财务管理为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入了大数据分析、智能财务等前沿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传统会计核算技能,更能适应数字化时代下财务领域的变革需求。同时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信息工程和技术类、智能制造类、商科管理类和新媒体艺术类等特色专业群,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专业认证,“18%”在招专业对标国际

  学校积极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推动多个专业参与国际认证。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软件工程4个专业顺利通过德国ASIIN专业认证,并持续巩固和提升专业成果。2024年,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三个专业开展Zeva认证,并已迎接认证专家入校考察,获得高度认可。认证专业达到招生专业的18%。这不仅标志着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国际认可,也为学生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参与国际认证,学校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一流课程,“五大类型”课程全覆盖建设

  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标一流课程“双万计划”,聚焦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标,着力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导向的高质量金课。截止目前,学校共有省级一流课程30门,山西省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培育校级一流课程97门。覆盖了学校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五大类、多元化课程体系。


  学校深入推进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构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全链条改革路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

  学校持续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推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坚持育人导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4年征集、遴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0项。


  学校大力推进双语课程建设,目前已开设17门高质量双语课程,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在《国际结算》《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中,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语水平。学生在课程后的反馈中表示,双语课程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还为未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产教融合,“十大”产业学院助力实践教学

  学校将“产教融合”作为专业建设核心战略,建立健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培师资队伍,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要素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智能专用车辆产业学院、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数字动画制作产业学院、音乐剧产业学院、电影商务产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酒店商务产业学院、冲突营销学院等“一省级、九校级”十大产业学院新格局。

  同时,学校与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山西智云数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共建《人形机器人》《Python人工智能》等14门课程,以《新型配送中心应用场景下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虚拟仿真实验》为例,依托山西省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属地资源,以山西穗华物流园区有限公司“商贸物流”数字化新型配送中心为原型,聚焦农产品多仓共配供应链体系建设领域,真实还原了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实际操作场景。该课程于2024年获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另外,与智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若森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习项目情况13项,使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参与实际项目运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让学生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战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占比达到21%。一方面开展自有教师双师双能型认定工作,一方面从企业、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案例。例如,朱小晶老师作为山西双环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与校内沈启敏老师共同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讲授《机械制图》实践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聚力证书考核,“1+X”提升育人成效

  学校贯彻落实《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积极推行“1+X”证书考核,鼓励毕业生在获得本科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包括素质能力证书(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和职业技能证书(例如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翻译专业资格等),并通过奖励学分、创新创业学分相关制度对所获证书进行学分认定。2024年学校在校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总数达2507人次。同时为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各专业将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专业教师、全生异科导师等,面向学生广泛开展咨询与培训,提高证书通过率,推动实践育人见成效。




  在专业建设的征程中,晋中信息学院正以坚定的信念、创新的举措,不断书写着人才培养的辉煌篇章。未来,学校继续立足应用型高校建设,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创新路径,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关于晋中信息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