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大学学强基 |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http://www.huaue.com  2024年4月23日  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者按

  怀揣学科梦想与科研热情,他们在“强基计划”的指引下从燕园起航。沉潜精微,突破前卫,基础学科的奥妙尽显无疑。求学问道,亲炙名贤,科研交流的魅力回味无穷。“强基”四年,他们在北大尽显身手,迅速成长,无论是学院生活、日常课程,还是师生交流、个性发展,都有精彩纷呈。听听“我在北大学强基”的故事,直击最一手的“强基”体验。

  一、得天独厚,全面发展:院系的专属支持

  姓名:曾婷苇

  年级: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

  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我于2020年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后,计划在本系继续攻读研究生。历史学系的老师们高度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在强基计划实行的第一年,根据政策和具体条件不断改善强基计划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历史学系始终对强基学生的培养保持高度关注。在学习期间,会定期组织开展强基学生的会议,对政策进行讲解的同时也搜集大家的反馈。大一时,受强基计划与支持基础研究导向的启发,历史学系为每一位本科新生搭配了“学业导师”,不论专业方向,以历史学系师长的身份为大家提供了诸多帮助。在专业选择上,也对强基计划的同学开放“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典文献学”等多种讲座。

  课余时,在强基计划学生中广泛开展讲座、对谈等促进师生交往的活动,培养并增强了大家的学术能力素养。从本届开始,历史学系开始举办“五四本科生学术节”,尤其鼓励强基同学踊跃参与,挑战和检验自己的学术能力。

  同时,历史学系也鼓励强基计划同学关注哲学、外语、考古等相近专业的学术动态,并鼓励人文学部内部开展跨院系的读书、讲座等交流活动,让大家在广泛了解文科院系基础研究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历史学系让我得以在史海中畅游四年,充分体会对文献进行条分缕析的乐趣。外语外史的专业让我能够同时精进史学和语言能力。在本科交换期间,也得到了院系和学校的充分支持。十分感谢强基计划对本科生培养的重视!

  二、学科琳琅,书海浩渺:最难忘的专业课

  姓名:刘沐含

  年级: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

  专业:历史学(中国史)

  我在历史学系学习生活也有三年半了,对历史学最深刻的感受大概便是史学是“求实”与“求善”之学,也即史家的“技艺”。

  所谓“求实”,即是对史料的考源与辨伪,大概可说是史学者之“技”。历史学者究竟是做什么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纷繁复杂、真真假假的材料逐步逼近那确切的唯一真相,便是历史学的首要任务。记得刚刚入大学时上《欧美近现代史练习》课,李维老师用一学期的时间告诫我们原始材料的重要。而各种各样的材料,都代表着一种历史叙述;既定的历史叙述,又总有一个来源——这样的对历史资料的考索与求证,正是史学的“实证”本质。而这要求我们沉潜静气、时时省思,成为一个独立思想、敢于质疑权威、相信真理、时时敢于自我推翻的学者。在后真相的时代,追求真相本身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勇气。

  所谓“求善”,即是对历史本身的理解之同情,而这大概便是史学者之“艺”。史学教会我警惕结构化和概念化的表达,警惕为方便理解和记忆造成的粗暴的简化——这大概也是我眼中的历史学永远是一个人文学科的原因。21年春季上《历史论文写作》课程时,黄道炫老师讲述书写瞿秋白、王剑虹、丁玲结合的故事,使我久难忘记。很多时候这种看似灵光一现的发现,事实上来源于对“具体的人”的观察、理解、认识和关怀,来源于对生活本身的体认,或者说,来源于一种“博大的共情”。唯有对身边人的理解和关怀,才能发现历史中的“人”或细微或宏大的变化。我们在阅读和思考当中扩充自己的思想资源与知识结构,丰富和教育自我;培养自己的学术识见与生命热忱,从而使我们获得爱与关怀他人的能力——这是历史学赠予我的,远比知识更重要的礼物。

  三、深稽博考,研精覃思:本科生的学术科研

  姓名:黄心铭

  年级: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

  专业:历史学(中国史)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我逐渐形成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浓厚兴趣。本科二年级,延续着在专业课程上所萌生的奇心,我尝试以台湾多所档案典藏机构的原始档案为核心史料,撰写了论文《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因应与困境——以中坜事件为中心的考察》,以中坜事件为切入点,试图观察现代政党在政治体制变革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受益于诸多师长提供的宝贵修改意见,这一文章在完善后投稿刊发于《台湾历史研究》2023年第2期。本科三年级,我的学年论文延续了对前述议题的关切,对“戒严”体制下思想文化与政治的纠葛有所呈现。本文部分节选投稿至历史学系第二届“笔底千年”五四本科生学术节后,也侥获一等奖。

  本科二年级结束后的暑期,在《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课程提供的方法论指导下,我和同年级的五位同学共同组成了社会历史调查小组,前往安徽省六安市,围绕淠史杭水利工程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前往当地的多家档案典藏机构,合作查阅、抄录与整理了约40万字的原始档案史料,并进行了水利设施的实地探访、历史参与者的口述访谈以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搜集,最终形成了报告《水利形塑社会:六安地区淠史杭工程的兴修与灌区治理(1958—1985)》。这一报告关涉了共和国史中的诸多重要历史阶段,呈现出水利工程的“生命历程”与共和国政治经济体制嬗替的交相互动。这一报告迭经修改完善,在院系初评和现场报告答辩后,获得了北京大学第31届“挑战杯”特等奖。

  得益于历史学系提供的学术氛围与学术训练,我和身边的诸多同学都找寻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术生长路径,希望日后仍然能够在相关领域不断进步。

  四、未名年华,鹏霄万里:燕园四载与无限未来

  姓名:褚思齐

  年级:历史学系2020级本科生

  专业:世界史

  北大历史学系是一个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这里很少有浮躁的入世之风,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有些上下求索的热忱。历史学人总有些“书痴”的气质,课堂从来都不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全部,我们非常需要书,需要课外阅读来补充和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论文写作方法,并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探索我们的兴趣所在。初入史学门时,我也有过迷茫,高中记背史实的学习方法不再行得通,史料批判和论文写作对我来说是全然陌生的领域。所幸,老师和学长学姐们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对历史学方法的观点和心得,我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也渐渐发现了琢磨史料和品评前人研究的乐趣,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方向。

  在本科学习的四年中,我越来越不害怕“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因为越深入到历史学之中,它的乐趣越发突出——我们可以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下总结归纳历史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在史料里认识具体、生动、鲜活的普通个人,去体悟他们在当时的所思所想;更可以深入史料本身,让史料的书写者、传播者和阅读者发生思想共振。从历史学系走出去的每个人,无论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否与史学有关,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已经和原来迥乎不同,能更加深刻、更加有温度地认识这个世界。

  在接下来的几年,我将继续在本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希望能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绩,也希望能在未来的学习的过程中继续被历史学这门学科打动。

  姓名:曹一凡

  年级:历史学系2021级本科生

  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你只是不与史学讲“无用之用”的经世伦理,却也深信它能予你“立心立命”的无限可能。也许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作为它一贯示人的面目最契合这座“永远的校园”的精神气质,而这背后于典籍与史料中俯伏的某种“惨淡经营”也恰构成了这个时代颇为稀缺的纯粹与沉静。

  它寻访制度的流转,也發覆人事的因应;于是它教会你忠实地书写,也无形涵养了博大的共情——它把对“人”的关怀写进对“真”的执念,又把对“事”的明察融入对“实”的虔敬。习得或许来自练习课程与研读讨论中对材料的解构与批判,亦可能源于各项社会实践与历史调查活动中的出走与远行。平易的师长耳提面命,山高水长乃学人传承;温良的同窗各抒己见,斯文在兹因学艺争鸣。它拥抱“以为天职”的学术理想,也尊重每一分“智性诚实”的躬耕。基于相当自主意志的课程选择带来“不器”式的学养生长,非功利的学术导向也有效消解着优绩体系带来的不确定性。

  宏大叙事之外的史学门径如人饮水,朦胧兴趣之后的史学生涯冷暖自清。我实难忘却由深入西南三线的口述访谈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也长久萦怀着借欧洲一体化档案汇编实现激动人心的重逢。但这些“云端曼舞”的光影无不源自“大地匍匐”的历程——我宁愿身体力行的实践代替对价值与意义的追问,而答案似乎也就藏于那一路或有创见、或有洞见、或有所见的风景。

  念兹在兹,是导师李维老师对原始材料的强调,是班主任苗润博老师对价坐标的叮咛。推展边界的学术生涯风雨横渡,但委身史学园地使我有理由相信“无尽地漂泊”绝非宿命。因此无需赘述接受基础学科扎实的学术训练何其有幸,我更想也更应感念史学给了我某种支撑生命和生活的情感和道理——是宁恨毋悔的信念,也是万里蹀躞的赤诚。
 关于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