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大学学强基 | 研读经典论说古今,今贤名师百家争鸣
http://www.huaue.com  2024年4月25日  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 者 按

  怀揣学科梦想与科研热情,他们在“强基计划”的指引下从燕园起航。沉潜精微,突破前卫,基础学科的奥妙尽显无疑。求学问道,亲炙名贤,科研交流的魅力回味无穷。“强基”四年,他们在北大尽显身手,迅速成长,无论是学院生活、日常课程,还是师生交流、个性发展,都有精彩纷呈。听听“我在北大学强基”的故事,直击最一手的“强基”体验。

  01、得天独厚,全面发展:院系的专属支持

  周鲍琳  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

  作为全中国最好的哲学系,北大哲学门有着最高水平的教学力量、极具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三年前通过强基计划步入这里时,哲学在“新手村”的我眼中仍然披着玄妙和神秘的面纱,而哲学系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不断完善特色课程制度,为像我一样的强基同学提供了别样的关怀和支持。

  为了增强师生互动和联系,自2022年春开始,系里联合四个年级的本科班开展了“导师午餐会”的系列交流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在已经举办的十多余场午餐会上,来自各个教研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求学经历、介绍学科特色、指导学习方法,尤其是讲述老师自己在哲学之路上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师生在“闲聊”间畅所欲言、其乐融融。除此之外,系里还为每个同学配备了学术导师,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上有何困惑,都可以自由与导师交流。

  在课程上,哲学专业课程一向以小班讨论为特色,同学们可以在讨论课上体验“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与同辈师长的思想交锋中获得思维上的成长。对于想要探索其他领域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双学位和“古典语文学”“思想与社会”等跨学科项目,丰富交叉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扩展专业学习的视野,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02、学科琳琅,书海浩渺:最难忘的专业课

  高凌汉  哲学系2022级本科生

  我是2022级哲学专业本科生高凌汉,通过“强基计划”来到了燕园。“强基计划”给对哲学感兴趣的我提供了进入北大的机会,又支持我将兴趣转化为专业。

  来到哲学系,我对哲学“学习”的认识很快就被打破了——2023年春,程炜老师开设的《西方哲学(上)》告诉我:“哲学是‘做’出来的。”这门课聚焦古希腊哲学,但绝不是只埋头于故纸堆的学问——导论课上,老师便展示了“做”哲学的“历史-系统”两面性,即在重视历史经典文本考据的同时,还要借哲学的系统性,来反思古代哲学对当代研究的启发与贡献。

  “哲学是‘做’出来的”的理念渗透于阅读材料及作业的安排:每周的阅读材料既有原始文献,也有当代研究,让我感受到哲学史在当代的活力。课程作业的形式也别出心裁:既有通过写一篇百科词条掌握学术检索与引用技能的练习,也有自己写一篇柏拉图对话以加深对柏拉图哲学体裁与研究认识的机会,最特殊的是为图书馆荐购书籍的任务,让本科生切实地参与到校园学术建设中。

  学习不止于课堂,老师在课程群中常常分享各类课外学习机会,最后两节课上,程老师还邀请到了吴天岳和蔡震宇老师做与古希腊紧密相连的中世纪拉丁与阿拉伯哲学讲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之后的学期里,我受此引导选修了吴天岳和蔡震宇老师开设的本研合上课,将必修课的知识技能尝试付诸学术实践,体会到了“做”哲学的乐趣。

  专业内容之外,北大也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在南星老师的推荐下,我申请了前往慕尼黑大学交换学习,同时南老师作为本科学业导师还鼓励我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当我表达希望深造的意愿时,老师也认真地结合自身经历,帮我探索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强基计划”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将“做”哲学的理想从天上拉到地下。

  03、深稽博考,研精覃思:本科生的学术科研

  陈楠润  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

  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陈楠润,在2021年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被誉为“中国思想家的摇篮”,有着极其浓厚的学术底蕴,在这三年间遇到的各个方向的导师无不让我叹服于他们的知识广度。“为往圣继绝学”在这里有了具体的形象与展开。

  受惠于本系的学术倾向性,我也得以快速完成从初窥门径到略有所得的转变,这得益于哲学系提供的两方面支持:一方面,本系非常注重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在大二阶段就为本科生同学安排了“学业导师”(本科生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找到对应方向的导师),我目前的研究兴趣就来自大二时我与学业导师的一次偶然的攀谈;另一方面,学校也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机会,即“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正是得益于前期与吴天岳老师(也是我的学术导师)的沟通,我在本研立项通知发布后不久就确认了自己进一步的研究兴趣并完成了本研的立项——关注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问题的当代进展,基于反事实依赖的因果模型来尝试建构新的行动本原模型。

  此外,哲学系也为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参加拔尖计划项目的机会,鼓励本科生同学参加“爱智杯”哲学论坛的征文比赛。

  在园子里的三年若白驹过隙,回首望去,在深夜挑灯重构柏拉图的论证、在未名湖为尼采的永恒轮回正名、在小班课上为义务论辩护……在哲学系所经历的种种,皆构成了对我的灵魂之形而上学冲动的最佳注脚,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04、未名年华,鹏霄万里:燕园四载与无限未来

  付若瑶  哲学系2022级本科生

  在哲学系的实际体验关键词是“自由”。来到这里之前,多轮的评定和筛选机制使得我想象中的大学学习有着很多限制和困难。但实际上真正进入这个新的共同体后,从前的担忧和偏见都被破除了。从学业学习到生活保障,从学生工作到社团活动,自由的校园生活和院系氛围让大家平等着享受着来自学校和院系的学术资源和生活资源。

  在专业的学习上,不论是选择双学位、辅修、跨学科项目,还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或旁听其他院系的课程,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学校和院系都不会对大家设定额外的限制,真正保证了我们在北大能够自由地学习。除此之外,学校开设《博雅人文讲堂》、《博雅理学讲堂》等课程,还为强基院系同学特别提供“博雅空间”的研讨和学习区域,这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学校和重视和关怀。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学识广博、平易近人的老师们,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同学们……无一不让我充满强烈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

  在北大学习的体验是丰富而愉悦的,而只有当你自己亲身来到这里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它带给你的无限惊喜。

  陈雨坪  哲学系2020级本科生

  “强基计划”于国家而言,在于强固基础学科之本,于学子而言,则在于强化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并在此坚实基础上将学术目光与科研“触角”展向远方。

  初入哲门时,哲学学科的浩瀚无垠与抽象晦涩令我一度陷入迷茫。所幸哲学门在人生规划与学术科研上为强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针对性帮助:强基政策解读会、导师午餐会、“未名学者”哲学学科拔尖计划、导师制科研培养模式等。强基计划为我们营造了钻研基础问题、仰慕学术高峰的氛围,在应用学科的同学忙于形形色色的实操项目时,我们能够在强基计划“博雅学堂”寻得一片净土,潜进无垠书海,邂逅思维火花。从“强基寝室”到专业读书会,强基计划凝聚起了富有活力的高质量学术共同体。我热衷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论哲学问题,在唇枪舌战中撷取多彩观点、砥砺创新精神。

  本科四年,我也初尝了科研之乐:入选“未名学者”哲学学科拔尖计划,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科生科研项目,并获得“北京市创新计划(文)”省部级资助;参加“挑战杯”系列赛事,独作获得北京大学“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一等奖;论文入选第四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论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本科生论坛、北京大学第29届“爱智杯”征文比赛暨首届本科生哲学论坛等多个全国性学术会议并获奖,论文发表于《北京教育(德育)》等期刊。

  学术科研构成了我本科生活最熠熠闪光的板块,也将成为我人生未来的航向。以复试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研至北大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后,我将笃定以马哲学术为今生志业,不懈磨练、久久为功,永葆强基学子精研基础科学的初心。

 关于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