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力世界一流 培养卓越人才
http://www.huaue.com  2020年7月15日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下称“华工”)广州国际校区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计划2021年底建成交付使用。这意味着华工深入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有了全新载体,更标志着该校朝着在地国际化办学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9年以来,华工启动“新工科F计划”,率先在广州国际校区试点。通过这项计划,华工瞄准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前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专业,大力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未来创新实验室”和“微专业”,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科人才。

  建设国际化“新工科”教育试验区

  2020年1月,首届“新工科教育”设计成果展在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举行。刚刚进驻校区的大一新生通过《工程导论》课程的学习,自行设计了融合机械、电子、控制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机器人作品进行展示。

  这是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试验区”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次成果展突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全英文教学的两大教学特点,有效实践了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创新导向教育”和“在地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华工广州国际校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部“新工科”学院的校区,华工将在这里分期布局10个“新工科”学院和若干研究院,每个学院都会按照“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原则,与世界排名前100或学科排名前50的著名大学开展全方位合作,搭建与国际接轨的世界前沿高端平台。

  华工办学没有离开过广州,广州国际校区、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相互呼应,构成了“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的重要布局。华工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华工要以“卓尔不凡、臻至一流”的发展定位建设广州国际校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汇集全球创新要素,致力于把校区建设成为集聚国际高水平团队、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开展深度国际合作、聚焦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造创业的高地,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和高教改革的“华工方案”,为国家强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流学科带动一流专业建设

  今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工教授陈克复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首个广东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科技奖一等奖。

  这是近年来华工科研水平上台阶的典型案例。近日,上海软科发布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华工共有24个学科上榜。其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世界第4,能源科学与工程排名世界第7;9个学科排名世界前50,数量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2位。

  取得如此的成绩,和获得全方位的办学支持关系密切。近年来,华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关键办学指标快速上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华工已经全面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本为本”,办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今年1月,在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华工共有39个专业入选,其中工科类占比达到75%。

  建设一流专业,正是华工正在实施的“新工科F计划”的题中之义。华工校长高松表示,该校将通过对专业、课程、教材、项目、平台等全要素进行改革,构建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国际化教育、深度工程学习、本研贯通等途径,打造面向未来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三创型”领军人才

  6月3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启动仪式在北京和深圳举行。

  以这个活动打响今年这项国家级重点赛事的“头炮”,意义深远。参赛大学生将重温改革开放奋进之路,直面全面小康最后的“硬骨头”,带着“敢闯会创”的精神和意志奔赴祖国各地,在逐梦之旅的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锤炼意志。

  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作为本次大赛的唯一高校承办单位,华工一直以来厚植“双创”基因,打造人才培养“华工模式”——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从该校无线电技术专业50177 “超级班”里,就走出了“中国彩电三巨头”:TCL董事长李东生、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康佳集团前总裁陈伟荣。1999年,华工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又提出要培养“研究型的工程师”和“科技型的企业家”。沐浴着这样的学风,近年来,新生代创新创业英才辈出,陈第、罗锐邦、黄冠、王一、陈国强等5名校友先后上榜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机遇和挑战。2019年,高松对外宣布启动“新工科F计划”。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这三项核心关键能力的“三创型”工科领军人才,成为华工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话】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紧扣国之所需 培养产业领军人才

  从去年实施“新工科F计划”以来,高松在多个场合推介这个计划,在国内“双一流”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中已有相当的影响力。近日,高松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阐述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华工探索”。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有什么特质?

  高松:我现在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华工,那就是——“国内很难找到一所大学像华工一样,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这样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的联系,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产业领军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华工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在科技型企业家、研究型工程师培养方面成效突出,赢得了“工程师摇篮”“企业家摇篮”的美誉。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近60%的企业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是华工校友。目前由华工校友创办和领导的上市企业近百家,其中TCL集团、广汽集团等10余家企业进入2019年中国五百强。在2019中国最具财富创造力大学排行榜上,华工位列全国第6,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在杰出企业家培养方面的成果和优势。

  南方日报:目前,华工正在实施“新工科F计划”,其背后的原因和契机是什么?

  高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世界科技创新版图重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我们要解决关键重点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紧缺、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人才偏少的突出矛盾,在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上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高素质工科人才供给。其次,要适应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培养面向未来发展的新型的工科人才。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是一流大学的共识,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华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领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强大的思想力,并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这三者相乘便是创造力,即创造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这一想法,与华南理工大学“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不谋而合,都强调学问、思辨和行动三者的统一。

  南方日报:华工以卓越“新工科”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新工科F计划”对此有什么针对性举措?

  高松:“新工科F计划”计划的目标是“三创型”工科的领军人才,要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素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复合知识与核心能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

  在具体实践方面:首先,引育一流的师资队伍。仅在广州国际校区目前学校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包括院士及顶尖大师20人,其中15人来自欧美发达国家。

  其次,布局建设新工科专业。华工在广州国际校区布局一批新工科专业,面向国际学科前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

  最后,完善工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激发好奇心的教学体系、鼓励师生投入的管理体系、激发学生志趣的教材体系以及三全育人的思政体系,培养更多能够引领未来工科的卓越人才。

  【数读华工】

  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

  *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4个进入前1‰,数量居全国第6位

  *3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

  人才培养

  *每年投入约1800万元用于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训练

  *2014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5金14银3铜,获金奖数量位居华南地区高校首位;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国际化办学

  *2013年以来累计派出海外交流学生8000人次,外籍专家来校讲授学分课程及合作科研5600人次

  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科研总经费超过128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28项,其中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经费超2亿元,是国基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97个,数量居卓越大学联盟首位,且所有平台均面向本科生开放

  *在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榜单中位居第3位

  *获国家科技奖22项,获部省级特等奖及一等奖55项;获广东省突出贡献奖4项,数量居广东省首位

  *获批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科技部创新团队

  *自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国家专利奖33件,获奖总数连续9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