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校长汪明义在四川师范大学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http://www.huaue.com  2024年9月15日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亲爱的2024级研究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春日耕耘忙,金秋硕果香。我们满怀喜悦在此隆重集会,共同见证来自祖国各地的2500余名研究生学子加入四川师范大学大家庭。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诸君再次获得步入大学校园深造的机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那些辛勤培育、默默支持你们的亲人师长,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与最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特殊的时代际遇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学们恰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你们如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历史重任,度过人生这段最宝贵的学术旅程?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个主题:争做一个胸怀天下、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一、什么叫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1.何为知识分子?

  对于知识分子,不同时代总是赋予它不同内涵。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具备“认知你自己”和“知识即是德性”能力,同时能自制、勇敢、友爱、敬畏并追求理性和维护正义的人,就是知识分子。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则认为,一个人具备“学而时习”的快乐、“文质彬彬”的修养、以义为人生目标、处事中正的品质和能力的人,就是知识分子。

  进入现代社会,知识分子也被赋予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它是指具有:人类基本价值观、高深学问及某种迁移性知识技能的人。

  其一,知识分子不只可为自己而活,更为他人和社会而活,必须具有诸如理性、平等、自由、公正等人类基本价值观并将其捍卫视为己责。

  其二,知识分子必须具备高深学问。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就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高深学问是根本的真知,是普遍的真理,更是贯通人的世界并打通社会各领域种种认知关隘的利器。

  其三,知识分子也需要具备某种谋生的知识技能,但这种知识技能具有突破专业限制而向其它领域迁移和发展的内在智慧和力量。

  2.何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就字面意义而言,凡事以他者为界的知识分子,就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深入而言,只有具备人类基本价值和高深学问的人,才可真正做到无论公私,凡事以他者为界。知识分子要以做人良知为基础并对做人良知而扩展,即不仅要以良知为做人准则,更应为社会担当起良知照护、良知引导、良知捍卫的责任。

  知识分子的“良知”不是精神的花瓶,而是指向实用的方法。以良知为方法来指导人用行动来验证良心所形成的力量,就是良能。良能,是人的优良行动能力或生活能力,它通过良知对良心的诚证所成。但是,从良心到良知再到良能,其中贯穿一个东西,这就是以他者为界的限度。以他者为限度,这是良知的真谛,也是良能的行为本质。知识分子之所以必须具备社会良知,就在于他可以根据“良心→良知→良能”的生成逻辑,以身作则地牵引社会照护个人良心,激发个人发现良心,并身体力行地表率社会和民众,并在行动中建设良能。

  北宋哲人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深刻诠释。

  二、为什么要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需要社会责任和文明传承并重,既辛苦,也艰难。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因为你们从事研究生学业的本来责任,就是将自己塑造成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如果你修完研究生学业,还不具备知识分子的基本资质,那就是冒牌;如果你具备了知识分子的学术资质,却不具备社会良知,那就将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是冒牌的冒牌。所以,当你们进入研究行列,成为研究生,必须努力朝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方向修行,争当成为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文明先行者。

  1.社会发展需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社会变化与发展,并行着两种东西:一种是个人的欲望,主要内容是金钱的追逐、权力的占有、物质的囤积;另一种是普遍的需求,主要内容是普遍的精神、高尚的情感、不断进步的社会道德和生生向前的文明。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弗莱克斯纳曾说:“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need),而不是它的欲望(want)。”因此,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身体力行地促进社会需求不断满足,提供社会进步的探索动力和滋养人类心灵、情感、认知的精神营养;就在于以身作则地克制社会不良欲望的增长,提供社会进步需要的知识力量、精神力量、法治力量和道德力量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从而增进人类福祉。

  2.文化进步需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文化的进步状态是文明,而文明始终是先行者的事业。从文化到文明,其关键不在于“文”的积累,而在于“化”至“明”的转变。“明”,源自日月之光,象征宇宙、自然的智慧与力量,指引人类遵循自然法则生活。文明,首先是对人的教化,使人超越动物性;其次,其根基在于宇宙律令与自然法则,是人类行为的终极指南;再者,文明需要先行者引领,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正是这一角色,他们凭借智慧与德行,指引人们生存守律法、生活守秩序、作为守限度。

  因此,当历史进步和文明前进需要知识分子,当教育实践与真理探索、知识创造与技术发明、道德表率与行为世范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社会培养和自我塑造就成为最紧要的社会发展问题。在座的诸位研究生,要珍惜当下,通过学校引导和自我训练逐渐增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素养,在难得的研究生生涯中明释“不应该成为什么”和“应该成为什么”,才可“当为而必为”和“不当为而必不为”。

  三、怎样成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知识、学术与大学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文明的辉煌篇章。知识、学术、大学因为知识分子而存在和发展,更因为知识分子而弘大和繁荣。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主要阵地。在座的诸位,当你们有幸坐在这里成为研究生,这意味着你们本身已踏上了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德性养成和高深学问训练的征程。

  1.要“胸怀天下”,研习高深学问

  研究生要成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必须研习高深学问。高深学问,作为学术与知识的巅峰,其深奥、复杂及难以理解之特性,促使学者不懈追求。这种学问跨越哲学、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要求高水平的智力、长期学习与深入研究。古今中外,大学教育始终致力于探索与研习高深学问。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强调科学研究需结合想象力与创造力,追求对宇宙内在规律的高深理解;哲学家康德则认为高深学问始于思维的勇气,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深刻反思;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哲学是高深学问的根本途径,强调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孜孜不倦探索高深学问;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追求“穷理”,就是主张追求“高深学问”;蔡元培则认为大学应成为研习高深学问的中心,强调基础知识与独立思考并重;胡适则倡导实证与理性的统一,重视研究过程的踏实性和成果的创新性,从而实现对高深学问的探索。

  高深学问是学术探索的灯塔,指引诸位不断前行。大学教育应以此为核心,培养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2.要“涵育良知”,滋养人文素养

  做学问旨在揭示自然奥秘、本质及规律。科研充满灵感突发、方式多变与路径不确定性。真理的探索、科学的发现及技术的发明是理性与激情交织的知性游戏,需观念冒险与方法实验。研究者需理性探索、执着追求,也要有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方可应对人类各种挑战。故,学问之路需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并重。

  第一,科学精神是做学问的重要基石。正如达尔文所言:“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科学精神促使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勇于质疑既有理论,通过实证方法不断逼近真理。

  第二,人文情怀是做学问的一盏明灯。人文情怀关乎对人类价值的深刻理解、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它指引我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伦理道德的考量以及对社会福祉的贡献。

  在座的诸位,在研究生涯中要提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素养,自我塑造为对思想敬畏、对学问崇敬、对社会负责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3.要“探索真理”,汲取知识能量

  在人生起步阶段,求知的基本路径是从生活经验传授转向单向度的接受知识,即从具体到普遍。比如,从算术到代数再到几何;从诗到文学再到哲学,等等,都体现知识学习从具体到普遍的路径。到了成年而进入大学,学习却必要站立在原有知识体系的阶梯上求知,其基本路径是从普遍到具体,即通过掌握原理知识来掌握具体知识,并通过掌握原理知识的方法理解具体问题近代西班牙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主张,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和知识,其根本方法是从学习原理入手,探索性构建知识体系。因为“研究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贯穿整个知识体系,从而使得所有其他科学领域都能在其基础上展开。大学教育的理想在于培养学生从这些根本原则出发,理解和整合各种科学和社会现象,以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知识体系。”因此,研究生不是为获取一纸文凭,也不应止步于获得“良知”,应以探索真理为要务,以构建原理知识体系为学业目标,唯有如此,才可成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正具备成人的力量与智慧。

  4.要“融汇文理”,培养通识智慧

  大学是通识智慧的摇篮,而通识智慧则是做学问的智力之源。德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祥地,强调研究工作是通才教育的核心,学生通过观察教授的探索过程,便可领悟通识智慧并培养创新思维。故,学问之路还需掌握通识智慧,以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技能迁移。

  第一,通识智慧需要知识技能的迁移性。现代大学过度专业化导致知识面狭窄并缺乏系统性,技能迁移亦受限,尤其研究生教育更显狭隘。诸位应树立“专业为基,通识为向”的学业观,既深耕专业,又拓宽视野,促进文理融汇,提升自我突破与知识迁移能力,以达成高深学问之境。此乃大学传统之精髓。

  第二,通识智慧需要哲学思维的深度性。在众多学科中,哲学被视为“大学之大学”,它本身由原理知识构成,是统合一切原理知识的最高原理知识,提供原理知识间的通识理解与诠释方法。因此,我们应超越文理界限,避免专业局限,扎实专业基础同时,注重学习哲学。从古代哲学入手,逐步深入理解形而上学,掌握统合知识的最高原理,积累触类贯通的通识智慧。如此,学问之路方能不断前行,成就非凡。

  同学们,狮子山满载秋意的景致正迎接你们去再探寻,龙湖水清澈丰盈的风景也等待着你们去再发现。希望我们共同肩负起“启迪智慧、培育新人,探求真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引领社会”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我相信,美丽的川师大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研究生生涯也一定会镌刻上“学术元求志,文章岂为名”的印记,你们在自我成就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道路上,一定会被哈佛大学图书馆如下“训言”所激励: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时间在流逝。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身的。

  谢谢大家!

 关于四川师范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