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师范学院校长肖德寄语24级新生:以未来素养创造未来
http://www.huaue.com  2024年9月17日  来源:汉江师范学院

尊敬的王辉上校、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汉江师范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2847名本科新生加入汉师大家庭。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关爱和支持你们成长的父母、师长、亲友及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百廿汉师,弦歌不辍。学校文脉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的郧山书院,前身是创立于1904年的郧阳府师范学堂,期间历经晚清、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自2016年正式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充盈着百年老校的光荣和梦想。从最初的师范学堂到如今的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不辱使命,执著前行。从1954年开始,为支持国家水利工程、三线建设、南水北调,学校历经六次迁建,广大师生充分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困境中求生存,在艰难中求发展,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大爱担当,凝聚形成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汉师精神。学校虽屡历迁建,但文脉相乘,教风相袭,始终秉承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拓创新,书写了一部担当大义、自强不息的办学史。

  砥砺奋进,赓续荣光。作为一所百年师范学府,学校一直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己任,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专门人才,被誉为“鄂西北基础教育的脊梁、党政干部的摇篮”。鄂西北地区50%以上的基础教育教师和近1/3的基层党政干部,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刚才发言的优秀校友代表、全国优秀教师黄春立便是无数个分布在鄂西北地区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奋进,获得了骄人成绩。今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志愿者们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作为建在库区、发展在库区的高校,我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开设了生态文明主题思政课,形成了“汉水文化研究基地”、“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培育了“九色鹿”、“南水情长”等志愿服务品牌,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未来,我校将持续做好“水文章”,以实际行动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汉师何为”的时代之问。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奋力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的战略目标。同学们,你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通过努力来到汉师求学。你们的到来,让汉师这所百年学府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科技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局部冲突动荡频发;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重大自然灾害、能源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面对加速变化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未来将走何方?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当下与未来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今天的自我与未来的自我之间寻得平衡?今天的大学生就是要培养未来素养。要有梦想,勇敢做梦、追梦,对未来世界充满想象并形成体系;大胆创新、创造,不断开拓通向未来的方法和路径;努力拼搏、奋斗,锤炼连接未来、实现梦想的品格和能力;秉持包容、开放,以更大的格局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分享我的感悟,和大家共勉。

  一、勇敢追梦,培养“想象未来”的素养

  梦想是想象未来的预期。它能够激发我们追求目标,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价值。现代科技重塑的未来不再是对过去的延续,而是对过去的颠覆。我们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不同的预期,要学会对未来充满想象,用未来指引当下,用“明天”定义“今天”,有梦想,有目标,懂得如何去发展自己的未来人生,这是培养未来素养的关键所在。大学是想象未来的新起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你们将接触到更加广博、深邃的知识体系,学识渊博的教师、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专业多样的课程,将引领你们看到各个学科的独特风景。在这里,你们将第一次真正独立生活,用时间去磨砺稚嫩的品格,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汇集数不尽的有趣思想。在这里,你们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实践锻炼,培养健全的人格、活泼的精神,使自己成为内在充盈的“完整的人”。中国梦是想象未来的动力。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从国家发展来看,“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改善了区域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这都需要同学们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要把听党话跟党走、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和坚守挺膺担当的青春热血,作为根植内心的政治信仰;要热爱伟大祖国,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品德修为,让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二、大胆创新,培养“开拓未来”的素养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离不开创新。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更是个人和组织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竞争力与人的创新素养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何谓创新?就是通过将现有资源用于新的组合分析,从而形成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设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培养创新素养,就是培养能够利用相关信息和资源,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方案、产品等成果的能力。同学们,作为大学的新成员,从现在开始培养创新素养,正当其时。创新往往来源于好奇。培养创新素养,首先要保持对世界浓厚的兴趣,对未来充满想象,面对不确定性敢于冒险,跳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放弃对确定性的固执追求,主动训练创新思维,从中学时期依赖的习得性训练、固定知识学习中挣脱出来,进入更高阶的递归性学习中,让思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自由旅行”。创新就是创造新组合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中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注重理论、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努力做到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知行合一。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汉江命名的高等院校,“汉江”在我校既表现为对汉水文化的深耕研究;也表现为保护水资源,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还表现为以水生态为基础,开展自然生态科普志愿服务。“水”,在我校师生中得到了有效融合,形成了创新成果。因此,做好融合文章,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新支持。创新是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家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识别、分解;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围绕目标、问题搜集信息或资源的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成果。同学们,未来已来,唯变不变。面对未知世界,只有创新,才能在奔赴“想象”世界的道路上激活个人的“隐藏关卡”,实现“自我迭代”。

  三、拼搏奋斗,培养“连接未来”的素养

  未来虽被寄于无限美好,但通向未来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马克思曾说,“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拼搏奋斗,才能真正拥抱美好未来。激发“连接未来”的潜能需要拼搏奋斗。可以将奋斗的历程与潜能的拓展看成一对相互追逐、相互促进的伙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进程。奋斗之路必然伴随着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也必然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新技能、获得新经验,以适应环境、需求的变化。潜能不断被挖掘和释放,又为接下来的奋斗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撑,使我们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拼搏奋斗。在这个持续的循环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逐渐接近并最终实现“未来梦想”。坚定“连接未来”的方向需要拼搏奋斗。奋斗要善始善终。善始就是不忘初心,善终就是持之以恒。在前进路上,历史总是抛弃那些懒惰者、懈怠者、无为者,而会眷顾奋进者、搏击者、有为者。同学们要在拼搏奋斗中激发迎难而上的勇气,锻造攻坚克难的意志,增强愈挫愈勇的韧性,做到善始善终,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未来变为现实。要做“活在未来”的长期主义者,不做“困于当下”的短期投资人。刚刚,我校优秀校友、全国优秀教师黄春立讲述了他14年的从教事迹。他坚定教师梦想,扎根偏远山区,用奋斗实现了当初“想象的未来”,点燃了乡村孩子们的希望,成为照亮乡村教育的一束光。提升“连接未来”的能力需要拼搏奋斗。奋斗要善作善成。善作就是会干、能干,善成就是取得好成果。如果说,善始善终是人生态度的话,善作善成则是能力。同学们要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洞察复杂问题,锻炼沟通技巧以促进有效交流,强化团队合作能力以协同解决问题,提升数字素养以驾驭技术进步,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以不断自我更新。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在融入国家社会的实践中成长,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四、包容开放,培养“共赴未来”的素养

  全球化背景下,尊重、包容、开放是适应未来多元环境的核心素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包容开放素养不足的情况。在学术讨论中,可能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排斥其他合理见解,阻碍了知识的交流与创新;在校园生活中,可能因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偏见,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国际交流活动时,可能因对他国、他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表现出不适应或不尊重,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因此,如何培养包容开放的素养,已然成为未来人才的必修课。要树立全球视野,认识多元世界。地球是一个大家庭,不同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智慧。我们要积极主动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拓宽视野,增进理解, 达成尊重、包容的共识。要打破地域限制,共筑和谐社会。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生活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要突破差异的局限,超越狭隘的地方观念,积极主动与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互动,建立理解、尊重、支持、信任的社会关系,构筑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要学会欣赏差异,实现合作共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人与自己不同,就轻易进行评判或排斥。当今世界,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文化领域,合作已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差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合作共赢。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接纳。面对差异,不能无原则地接受,更不能事不关己地“躺平”,要充分认识并遵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法则,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运作方式,在分辨事实、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批判地理解、接纳和沟通。大学是培养包容开放素养的关键时期。五湖四海的同学,包罗万象的知识,各种前沿的思想,眼花缭乱的观点,都是促进交流、拥抱多元的基础。唯有秉持兼容并包的胸怀和格局,海纳百川,才能真正积蓄“人生盛夏”的强大能量,凝聚人类想象的“复数乌托邦”,形成“共赴未来”的合力。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寝室生活中、在班级学习中、在社团活动中、在实习实践中等有意识培养包容的品格,在培养过程中提高鉴别和相处的能力,在能力基础上提升格局,有大格局才能实现大梦想!

  同学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学校开展师范教育120周年。希望你们在奔赴未来的道路上可以勇敢想象、大胆创新、拼搏奋斗、包容开放,尽情释放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跑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好成绩。今天开学典礼之后,军训就要开始了,这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承训的武警支队的官兵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军政素质全优的队伍。希望各位同学端正态度、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刻苦训练,以顽强的精神上好第一课。最后,衷心祝愿你们在汉师度过一段精彩、美好、难忘的大学时光,学有所成,书写最美年华!谢谢大家!

 关于汉江师范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