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拥抱AI时代︱谭铁牛书记讲授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第一讲
http://www.huaue.com  2024年9月19日  来源:南京大学

  “我最想对同学们说的是:人工智能不是万能,但在人工智能广泛渗透、智能化时代扑面而来的今天,不学习、不了解、不拥抱人工智能,则是万万不能的。”9月13日,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正式开课。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以“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态势”为题,为近4000名本科新生开授该课程第一讲,带领大家踏上探秘人工智能之旅。

  时代潮涌:加强AI通识教育正当其时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深刻变革。毋庸置疑,这将是一次对人类影响至深的巨变。

  每当面临时代浪口,我们总是要透过历史的纵深,善观大势、把握态势、洞察趋势。18世纪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每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

  如今,21世纪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谭铁牛表示,能否紧紧抓住人工智能的历史机遇,引领时代潮涌、勇立时代潮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谭铁牛指出,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是与时代同步、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应对科研范式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满足国家需求的必然要求。

  “计算思维、数字意识、智能理念,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和必备素质。”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研范式变革,谭铁牛说,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机器人自动化在科学发现周期中通过提高数据处理、访问和推理的能力来加速和丰富科学发现各个阶段。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储备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有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这一领域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奔涌的时代潮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各角度来看,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正当其时。南京大学依托雄厚学科实力和高水平师资力量,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着力培养拥有人工智能素养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南大力量。

  科技跃迁:人工智能发展恰逢其势

  “人工智能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曲折起伏。”谭铁牛告诉同学们,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于1956年被首次提出,其目的就是探寻智能本质,研制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我们身边有人工智能吗?”“如何判断一台电脑是否具备智能?”这是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常要思考的问题。谭铁牛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向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谭铁牛介绍,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科学家图灵设计了测试,如果计算机能在5分钟文字对话中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认为是人类回答,则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并认为其具有智能。“当然,如今这个测试是否能衡量计算机具有智能,已经有很多不同看法,毕竟在现在看来是过于简单了,所以需要重新测试。”

  根据智能程度不同,人工智能被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对此,谭铁牛对新生们科普道:“通用人工智能就概念来说,指的是研制出和人一样聪明,具有通用能力的机器;而所谓弱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做某些事情时聪明一点,不要求‘全面’达到人类智能水平。”谭铁牛还介绍了这两年“火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它是基于算法、规则等自动生成文本、图片、视频、代码等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谭铁牛表示,“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是推动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研究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应用需求是科技创新的不竭之源,学科交叉是创新突破的‘捷径’,宽容失败是支持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务实理性设定发展目标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经历60余年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已经走入日常生活。讲到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谭铁牛提出,专用人工智能已日趋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备受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社会影响也日益凸显。

  课程中,谭铁牛不仅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还融入大量形象生动的行业案例。“专用人工智能由于任务单一、需求明确、应用边界清晰,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谭铁牛表示,“换句话说,只干一件事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干得很精深。比如它打德州扑克、下围棋都已经战胜人类。”仿生机器人领域也有不少亮点:地面自行站立的电动Atlas机器人、跟真鱼一样自由游弋的仿生机器鱼……谭铁牛现场展示了几个小视频,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惊叹。

  谭铁牛强调,通用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就拿ChatGPT来说,在对话中还存在幻觉严重、逻辑混乱、语言重复、条理不清等问题;Sora文本生成的视频无法精准复刻复杂场景的物理特性和因果关系,容易混淆文本提示中的空间细节。”谭铁牛还举了个例子,“机器如何翻译以下语句?他吃食堂。他吃面条。他吃大碗。”讲台下,学生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谭铁牛补充说,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可谓“一脑万用”。相反,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谓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而无通才,与人类智慧还相差甚远。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早已是全民热词。谭铁牛提醒同学们,热潮之下有许多观点看法还有待商榷。“人工智能领域的炒作时有发生,比如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即将全面超越人类水平,两年内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会让所有人下岗失业……”谭铁牛为大家列出了一屏幕的谣言,他幽默地表示:“上这门课,你们不会那么容易被忽悠。”他希望新生们既看到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技术变革的趋势,也要冷静客观看待种种挑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从专用智能向多用智能发展,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从‘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从‘蛮力’人工智能向‘灵巧’人工智能发展……”谭铁牛说,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门科学,现在它也在变革科学,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正加速科研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还将加速普惠型智能社会进程,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带来变革性影响。他还告诉同学们,尤其是学习法学的同学们,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的治理将得到加强。“机器人是否能伤害人类个体?机器人是否影响结婚意愿?如何应对算法的偏见?……”一连串的疑问引发着同学们持续的思考。

  近两个小时的课程为同学们探秘人工智能拉开帷幕。大家听得聚精会神,课后展开热烈讨论,人工智能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也清晰可见。

  未来起航:在南大,人人都能学AI

  今年2月,南京大学决定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启动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为基础,与科研机构、产业企业联合打造合作育人平台,创设各类实践应用场景。南京大学要构建大学阶段递进式、全周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在南大“人人可学AI”“处处可学AI”“时时可学AI”。

  授课现场,谭铁牛还列出了2024年秋季学期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安排。课程师资力量集结了周志华、申富饶、吴建鑫、戴新宇等多位人工智能领域以及交叉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他们将围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大模型、人机博弈、智能语音等内容逐步深入推进,为同学们展开一幅完整而精细的人工智能研究图景,此外还有“人文远观: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等人文探讨。

  乘时代潮涌,扬未来风帆。谭铁牛表示,南京大学将以“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为新起点,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主动,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构建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面向智能时代、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第一个南大”,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据了解,该课程将通过小班实践等方式,与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结合学科和学生特点,开展多层次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同学们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运用智能思维看待问题的理念,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而准确的认知。

  “听完谭书记的讲授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一下谭书记提到的人工智能修复图片的软件。”健雄书院2024级本科新生展梓尧表示,将近两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后,还有一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机器是怎么学习的?神经网络是怎么回事?这让我对于后续即将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系列课程更加期待。经过全国首创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教育培养,我想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拥抱不断变化的崭新世界。

  “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代潮头,于拥抱和完善人工智能的领域中,理工学子奋勇争先,文科学子也大有可为。”2024级行知书院新生戴俊豪说,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自我完善能力依然有限。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拥抱人工智能弥补自身局限,洞见社会动向,并在医治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病症”中完善自身能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