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院士:创新创造是浙大的精魂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3月31日 来源:浙江大学 |
|
创新创造是浙大的精魂
——在浙江大学2025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马琰铭
(2025年3月31日)
亲爱的同学们: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春和景明,草木荣欣。在如此美好的求是园,在如此美好的春光里,我们迎来了2025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生送上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各位老师、家长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诚挚的感谢!
这是我到任浙江大学后参加的第一场毕业典礼,既满怀喜悦,又深感遗憾。喜悦的是,同学们学有所成,即将开启新的征程;遗憾的是,同学们就要离校,不能直接为大家服务。可以说,在浙大,我是新人,你们是老生;在职场,我是老人,你们是新手。新陈交替,是生命的常态,也是发展的常态,以从容的心态辞旧,以奋进的姿态迎新,才能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坚定!
今天是我到任的第四天,这些天我在深入学习浙大的光荣传统,走在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的求是园,我一直在思考要给同学们说点什么。在宣布我任职的会议上,我曾讲“一入浙大门,就是浙大人。”但要成为真正的浙大人,不但要有其“形”,更要有其“魂”。那么什么才是浙大的精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18次到浙大考察调研,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寄予厚望,要求促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正如我们的校训“求是创新”,从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关系看,“求是”是“体”,是浙大根本性、内在性、本质性的要求,“创新”是“用”,是浙大表现性、功能性、作用性的要求。我个人理解,创新创造是浙大的精魂所在!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全球经济和科技创新格局深刻调整,这是创新创造大量涌现的“春天”,这是年轻人实现价值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作为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这是你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春天”。在校期间,你们学理论、做实验、码代码、理数据、写报告,你们进课堂、下田间、进工厂、入社区,经历了从现象中探寻规律、在实验中验证规律、通过应用实践规律的过程,这一切都让浙大的精魂深深融入你们的血脉、刻入你们的心灵,这将是你们值得一生珍藏的财富和荣光。
竺可桢老校长对浙大学子曾有“两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个问题,你们的顺利毕业已经做出了漂亮的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你们在今后的作为中来回答、来探索、来实践。我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用创新创造来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给国家、给民族乃至给世界一个响亮回答!值此毕业之际,我想与大家谈谈对浙大精神的体悟,与大家交流,与大家共勉。
第一,海纳江河,是创新创造的基础。这一精神的实质是“博观”与“约取”、“厚积”与“薄发”的有机统一,强调广泛学习而取其精华、深度积累而逐步释放。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浙江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建校之初就确立的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形成了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全球开放的创新生态,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比如,浙大西迁时期,汇聚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大师,奠定了学科融合、多元汇集的基石。求知求学、创新创业,也是如此。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不拒涓滴的学习,已经积淀了厚重的学术底蕴,练就了扎实的实践技能,具备了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将来走出校园,你们将面对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你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打破惯性存在的学科边界和认知边界,悦纳与自己相同、相似的人、事、理念,更要悦纳与自己不同、迥异的人、事、理念,这些差异往往是创新创造的源泉,如果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将有助于弥补你们的短板、丰富你们的思路、锻炼你们的才干、成就你们的事业!
第二,启真厚德,是创新创造的根本。这一精神的内核是“求真”与“求是”、“治学”与“修身”的有机统一,强调的是学术独立而追求真理、涵养品德而复性明体,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德才兼备”。学术探索也好,创新创业也罢,都离不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更离不开道德修养的培根固本,二者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浙大的沈之荃先生,是中国稀土催化聚合学科的创建者之一,她在学术上严守“实验结果必须重复验证”的规范,主动申请到国家艰苦地区工作,年近七旬仍亲自为博士生清洗实验器材,是德学双馨的典范。
同学们,你们离开校园后,也将走向不同的岗位,但无论什么时候,都希望你们能够秉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都能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良好品德,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来涵养自己的德性,这将使你在顺境中勇猛精进、不失方向,这将使你在逆境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将使你成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也将使你成为创新创造路上勇敢的“开拓者”和“弄潮儿”。
第三,开物前民,是创新创造的途径。这一精神的本源是“学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强调的是学术服务社会、引导民众、关怀民生的职责和使命。去年12月,梁文锋校友领衔的“深度求索”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创新风暴,不仅打破了西方大模型技术壁垒,更以开源战略重构行业生态,让中国人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人工智能。近日,学校狄大卫教授和赵保丹研究员团队研发的新型半导体技术造就了世界上最小的LED,梁廷波教授团队研发的溶瘤病毒疗法打开了晚期肝癌治疗的新局面,诸如此类创新创造都是浙大人“开物前民”的生动实践。我想,这些成就中一定有在座老师和同学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即将步入社会,你们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不单单是你们养家糊口的“饭碗”、成就荣耀的“光环”,更承担着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回报世界的光荣使命。希望你们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度、知识的宽度和认知的深度,努力取得突破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毛主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理解,这种精神与浙大“开物前民”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我热切地期待着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人——“大写的人”!
第四,树我邦国,是创新创造的追求。这一精神的要旨是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强国担当的奉献精神和崇高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才能真正激发创新创造的动能。回望浙大发展史,无论是“我愿以身许国”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的王淦昌,还是“读书不忘救国”的微分几何学派开创者苏步青,都是浙大人“树我邦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再看浙大的今天,浙大人深耕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创新创造,“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为绕月探测工程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嫦娥系列研制团队的“定海神针”。在强国使命引领下,浙大师生将科技成果与国家需求、人民期盼、人类福祉紧密联系,在清洁能源、盾构装备制造、飞机数字化装配、脑与脑机融合等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战略任务,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
同学们,希望你们坚持服务国家的最高追求,常怀“人民至上”的使命责任,不断磨砺自己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勇敢探索科技发展的“无人区”和未知世界的奥秘,锻炼准确把握问题核心关键、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用创新创造撑起国家和民族坚挺的脊梁。
以上是我对浙大精魂的粗浅体悟。浙江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力倡“知行合一”。同学们的身心已经镌刻了浙大的精魂,希望你们今后继续践行浙大的精魂,以自己的创新创造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发展做出浙大人更多更大的贡献!
同学们,“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新征程上,无论你身在何方,母校都将与你同行!请大家相信,母校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校园里的绿荫能驱散所有的烦恼,食堂里的美食能治愈疲惫的心灵,课堂里的老师能给予最真诚的温暖,浙大永远是你们的挚爱和挚爱你们的家!
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祝愿大家一路行稳致远!
谢谢!
|
关于浙江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