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
http://www.huaue.com  2008年3月27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西北角上,坐落着一幢绿色房檐和乳黄墙体相间的建筑,它就是中国和美国的两所著名大学——南京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它于1986年开始招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迄今为止,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两校的这一首创性的合作,以及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运作方式在全中国仍是独一无二的。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旨在培养从事中美双边事务和国际事务的专门人才,同时它也培养有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多年来,已经有来自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1000多名具有杰出才能的学生从中美研究中心毕业,他们活跃在中美两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各个部门。在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接受者,而且也在亲身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亲自体验着怎样才能促进中美两国间的合作与了解。他们正在为21世纪的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工作。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及当代国际问题等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中心”每年招收约100名学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已进入研究生项目的学生都可以报考“中心”。南京大学负责招收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的学生,霍普金斯大学负责招收美国学生和少量其他国家的学生。

  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聘请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教授为学生授课。中国学生由美国教授讲课,美国和国际学生则由中国教授讲课。中美文化中心具有非常良好的中英双语环境,中美教授各自用母语为学生授课,也就是说学生要用外语听课、阅读和写作。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与课后有大量和密切的交流,这些活动为他们形成出色的双语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学生们在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将会渡过紧张和艰苦一年学习生活。结业时,他们将会得到由南京大字校长和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共同签署的“中心”结业证书。学生结业后还有机会申请霍普金斯大学的“鲍大可奖学金”赴美继续学习。

  中美文化中心是一个国际化的教学机构,每年都有许多重要的客人前来访问,他们同学生一起讨论天下大事,了解当代年轻人对未来的看法。他们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布什、中国前国家领导人万里等著名政治家。美国国会代表团近年来也多次访问“中心”,他们在学生的陪同下实地了解变革中的中国。这样面对面的讨论和对话机会激发学生产生更活跃的思想,对未来世界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于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中心”的成功也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心”每年还会邀请很多国内外资深学者和官员来做客座讲演和研究,近两年,吴敬琏、李道豫、弗朗西斯·福山、傅高义等中外知名学者曾来中心讲演。中心还组织各类国际与国内的学术讨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一流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带来了接触和了解各界类杰出人物的机遇。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有关领域的各种学术动态,而且也深 深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使“中心”形成了规范的、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的管理制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在中美双方两主任的领导下进行,他们分别由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委任。“中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服务是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所有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有关教学和生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会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同时“中心”也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种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每个学期结束前,中心会组织学生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估。这些评估表也是教授们必读的材料。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它拥有各种电子数码教学设备。“中心”有自己的图书馆,中英文藏书达80000余册。南大和霍大每年为这个图书馆购买大量最新出版的中英文图书、期刊和声像资料,并提供国际联网数据库和国际馆借服务。图书馆全部开架,每天开馆16小时,是在中国境内从事国际问题和美国问题研究的最好的专业图书馆之一。中心提供免费的宽带互联网服务系统,计算机房也拥有足够机位供所有学生使用。

  课余时间,中美文化研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如参观江苏的农村、企业和各类机构,利用假期到贫困地区进行教学培训,参观游览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机构与风景区。中心也为学生组织各种业余文化学习,如学习太极拳、中国书法、烹饪。中外学生们自己也组织了各种各样文艺体育活动,如自导自演戏剧,有时还上演世界名作。学生还组织“国际队”与“中国队”进行足球赛,组织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这些比赛的结果同正牌的中国队在有关项目的国际比赛中的结果大致相同!学生说,在中美文化中心总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等着你参加,你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

  在中美文化中心,通常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国际学生合住一间宿舍。学习中的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帮助使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跨国”伙伴关系。尽管存在着文化差异,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真诚的交流和密切的合作有助于双方更具体、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国家和社会,同时也使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这种经验对于学生适应一个国际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是非常可贵的经验。

  “中心”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经常邀请有关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负责人与学员见面,为学员举办有关的经济形势讲座,指导学生计划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培训学生的求职技巧。中心还会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就业信息。“中心”有一个健全的校友网络,已离开“中心”的校友总是难以忘怀人生中的这一特殊经历。今天,他们已经成为活跃在中美两国的商界、政界、文化和教育领域的精英。他们也经常为出自同门的学弟学妹们带来有用的就业信息。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国际知名的跨国教学与研究机构。今天,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都被看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有不少教学机构正在考虑采取这种合作方式。在此同时,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根据形势的认真探讨未来的发展。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两校高层正在磋商新的项目,他们的远见卓识,以及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中心”有全新的面貌和未来。


中日文化研究中心

   作为南京大学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目标之一,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日中心)建设宗旨:以多边合作、多元化发展为方向,有针对性的选择若干所日本著名大学和高级研究所共同合作,以形成兼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综合职能为目标,先从哲学、佛学研究扎实起步,依托中文、历史、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基础学科优势,成立相关研究所,使中日中心成为南京大学日本研究的基地、对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中日友好的纽带。最终使中日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实现把南京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强有力的支撑点。

  中日中心任务和职责:在学校外事办公室指导、协调下,全面开展对日(著名大学、高级研究所、知名学者、社会友好人士、友好协会和团体、基金会等)联络,全面加强与国内有关单位(国内相关中心、省市中日友好协会等)的联系,积极组织中日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交流活动,努力争取国内外资金资助,保证中日中心日常工作正常运转,负责定期向社会科学处汇报工作,经费使用接受财务处管理、监督。


中德法学研究所


  中德法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德所)的前身是1989年在南京大学成立的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它是中国南京大学和德国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经过自1984年起的数年交流与合作后,共同建立的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2001年,在中德两国开展“法治国家对话”的大背景下,出于现实需要和双方的共同愿望,中德所更为现名,将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公法纳入自己的教学研究领域。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福尔默博士(Dr. Antje Vollmer)和南京大学蒋树声校长亲自为更名后的中德法学研究所揭牌,标志着中德所在中德两国法律领域合作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德所的科研工作涉及中国和德国经济法、民商法、法律文化以及欧洲联盟法、比较法等领域。 10多年来,研究所共出版了《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 8期, “中德经济法研究所法学丛书” 6种, 研究所工作人员承担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在国内外共发表20多部专著、约二百篇论文和译文。此外,研究所平均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中德所的发展得到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德国许多政府和知名团体的要人, 如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德国驻华大使、多任驻沪领事、下萨克森州文化部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北京办事处负责人等曾先后亲临指导,2003年9月,联邦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亲临中德所,与教师和学生代表亲切座谈,热情赞扬了中德所多年来为促进中德两国交流与友谊所做出的贡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德国大众基金会及中德法学家协会(DCJV)、德国时代基金会(Zeit-Stiftung)、德意志研究协会( DFG)等机构都同中德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中德所通过项目研究、法律咨询和对外提供专业翻译服务等,深入实践,与经济界、学术界、法律实务界等社会各方面始终保持密切联系。中德所以南京大学为后盾,依托法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将在中德两国法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南大中荷国际MBA

  京大学中荷国际工商管理教育中心(简称中荷中心”)是由我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荷兰政府资助,南京大学商学院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荷兰社会研究院、荷兰城市与住房发展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建立的学历教育机构。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其合作方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是荷兰知名的国际商学院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联盟成员。该学院致力于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授予的学位不仅在欧洲有效,而且由于得到美国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协会、商学院和工商管理项目协会的认可,在北美地区同样有效。中荷中心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于国际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培养。它依靠南京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荷兰政府的资助经费,创造了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利用中荷双方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具有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国务院学位办每年给中荷中心下达招生计划,招收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年的培养,毕业后授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员获得的学历学位在国内和国际都得到承认。中荷中心还致力于促进中荷双方的学术交流,为中荷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成为中荷双方在教育、科研、文化和经济等方面交流的桥梁。

南大-康奈尔EMB

  EMBA的全称为“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EMBA是在MBA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MBA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是专为处于事业发展期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设计的硕士学位教育,为其进一步开拓职业生涯提供全面、系统、国际化的现代工商管理教育。该项目旨在培养在未来全球商战中纵横驰骋、信守良好商业道德、具备全球化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富于创新意识的管理英才。

  南京大学作为全国首批开展EMBA教育的重点院校(国务院学位办[2002]64号文),在开展EMBA教育和高层经理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商学院作为南大EMBA教育的重要国内外交流的窗口,在管理研究与教学上享有盛誉,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近期南京大学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联手创办了南大一康奈尔EMBA项目。

  南大—康奈尔EMBA项目注重的是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整合企业的运作模式,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运作能力,这也是南大EMBA教育的核心理念。南大—康奈尔EMBA项目无论在师资、授课方式,还是人脉资源方面均具有高水准及高质量。该EMBA项目为培养具有适应全球化竞争需要的、具备战略视野的、并具有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素质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华英文教基金会

  由南大、东大校友余纪忠先生夫妇捐资743万美元设置的华英文教基金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余纪忠先生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1950年创办《中国时报》,现任中时集团董事长。为回馈母校,培养一流英才,余先生捐巨资在母校设置了华英文教基金。基金会以协助母校培养高深经济、科技领域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为宗旨。基金奖助项目包括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资助青年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大师级学者来校讲学、邀请海外学者来校教学以及奖助有志于承担教师工作的信息类研究生等。为使基金会工作顺利开展,余纪忠先生邀请了杨振宁先生、许倬云先生、刘兆汉先生、刘遵义先生、余范英小姐担任董事会董事。在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别成立了遴选委员会负责各类奖助项目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委员会委员分别由两校负责人和知名教授担任。每年遴选各类奖助项目一次。

关于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