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父母切莫当主官
http://www.huaue.com  2017年6月21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师张依雯
  
  “孩子才18岁,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选择吗?”抱着这种怀疑,很多父母义无反顾地冲在了孩子志愿填报的“第一线”。但是,这样看似一心为了孩子好的初衷,真的正确吗?
  
  案例一
  
  默默从小理科成绩很好,在父母心中是个聪明的孩子,对理科有特别的敏感性。选专业时,父母着重考虑与理科相关的,希望发挥她的专长。默默对于究竟考哪所大学和专业一直拿不定主意,最终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数学专业。虽然她学起来并不费劲,但越来越发觉自己真正想学的、感兴趣的并不是数学,而是新闻摄影专业。
  
  分析
  
  上述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是很多父母都存在的:“父母心目中的孩子”可能并不是孩子本来的模样,甚至相差甚远。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并不能做到全部真实客观,可能包含着自身的期望,也可能受孩子曾经表现的影响。例如,父母期望孩子敢闯敢干,会忽略孩子感性的一面;孩子曾表现出理科的特长,父母就会忽略孩子对文科的热爱。
  
  支招
  
  最了解孩子的人永远是他自己。高三生大多已经成年,虽然涉世未深,但在“了解自己”这一方面有时比父母做得更好。填报志愿时,如果父母希望给孩子一些建议,要充分与孩子沟通。当孩子无从选择时,父母要扮演好分析者的角色,不要充当决策者。
  
  案例二
  
  看着婷婷高三学习十分紧张,且睡眠不足、不断生病,妈妈下决心为女儿选一个轻松的专业。于是,在没跟女儿商量的情况下,她帮婷婷选了一个轻松且好就业的专业。但开学才两个多月,女儿完全不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再次因为学习压力病倒了。妈妈看着生病在床的女儿万分心疼,不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选择错了。
  
  分析
  
  报志愿、选专业、选行业的目的是什么?有的父母认为,选专业无非是为了就业,因此往往会从工资水平、辛苦程度、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期许等方面衡量。这样的专业选择体现了父母的生活观,附带着父母未实现的理想或由于不满足现状而产生的补偿。而这恰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他对未来生活的规划,造成孩子抵触和厌学等问题。
  
  支招
  
  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冲突很正常,但父母要尽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与孩子尽早沟通解决。沟通的目的是相互了解,而不是将孩子的想法“一棒子打死”。父母可分享自己对生活、工作的理解,引导孩子不断往自己的想法上靠近。对于已经成年的考生而言,这样的讨论、辩论十分有益,能帮助他们尽早摆脱迷茫。
  
  案例三
  
  “高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上大学吗?为什么不能让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呢?”成成和妈妈因为填报志愿争执起来。成成的高考成绩还不错,比他想报考的专业录取分高了很多。报志愿时,妈妈认为以成成的分数完全可选一所名牌大学,对以后找工作更有利。但成成坚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浪费了将近100分,太可惜了!”妈妈和成成都坚持自己的选择。
  
  分析
  
  分数确实左右着很多考生和父母的选择,有些本来商定的志愿也会根据分数而修改。成成妈妈的心态可以理解,既然有实力,为什么不能进一所更优质的学校呢?根据分数或招生人数报志愿,考取的可能性大,但不一定适合孩子。看似考取了好学校,却让孩子失去了学习主动性,究竟哪个更值得呢?
  
  支招
  
  父母要放下功利心,平静地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如果父母真的为了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就不要太在意分数的得失。父母也要反思:为什么分数能这么轻易让自己变得不淡定?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要把它强加在孩子身上。适合孩子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选择。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分析能力,更要相信孩子有承担后果的勇气。
  
  
 关于志愿填报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