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博物馆热后,下一站是考古? |
http://www.huaue.com 2021年3月3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无论是考古工作者,还是愿意了解考古的公众,尘封的历史得到年轻目光的关注,才有接续的可能。
考古,曾是一个神秘行业,偶尔还会被大众和“盗墓”联系在一起;考古,至今也不是一个热门行业,否则高分考生报考名校考古专业不会成为新闻。但融冰的春意,总是在春寒料峭中发生。当博物馆越来越热,有时甚至一票难求,文物的第一现场——考古工地,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1921年,我国开始对仰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今时今日将开启下一个百年。只是很久以来,考古在公众印象中是失语的,考古成果只有在博物馆的展厅中才能略窥一二,考古工地除了专业人士在挥汗如雨,和大众又有什么关系呢?
博物馆作为考古的“终端”之一,近年来星火燎原。故宫博物院成了“网红”,《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让各地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必游打卡地,先把年轻人请进来,接下来才能对他们讲故事。
当年轻人徜徉展厅,好奇心自然而然地“前移”:这些文物来自哪儿?怎么发现的?发现地是什么模样?这些小问号都指向了考古——这门脚踏“实地”的学科。
公众考古,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最早出现于1972年麦克吉米西的同名著作。而互动,是让公众与考古不再隔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019年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最新的一处世界遗产,自1936年被发现,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在这片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的土地上,人们要想知道它从何处来,除了参观博物馆,还能在良渚考古遗址公园“动手”。招募的志愿者在培训合格后,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就能亲身到考古现场发掘。2020年,公园举办了14期公众考古,期期爆满。
能“动手”的不仅在考古现场。2020年4月,一部考古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地下惊情》上线。考古、纪录片,这些听上去有些“老”的关键词,用的却是最前沿的互动剧形式。观众能像游戏一样参与剧情走向,也打破了“考古=挖宝”的刻板印象。
如果关注热搜,能发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考古相关的新闻频频上榜。“四川广汉联合遗址出土‘愤怒的小鸟’同款‘猪’”“西安地铁8号线已发现古墓1356座”“清华大学校园内发现95座古墓”……
不难看出,公众的关注点仍在于与生活相关的考古,而考古也一改板着的面孔,频频展现“亲民”的一面。本来嘛,当下的经典就是过去的流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因时代而失色。尤其“国潮”当下,考古怎么就不能潮?
当然,这其中离不开考古文博工作者的付出。他们既要下得了“地”,又要上得了“堂”,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把专业人士的“独乐乐”变成公众的“众乐乐”。即便在“极端”环境下,他们也不改初心与执着。
不久前,故宫永寿宫开幕“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原计划展出中乌联合考古队的发掘成果,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文物运不过来。走心的考古人不放弃,虽然成了图片展,展台、展柜、展板、灯光,一个都不能少。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展览意外“出圈”,一些原本对考古并不感兴趣的观众,就因为想看看什么是“二次元”文物而走进了展厅。
无论是考古工作者,还是愿意了解考古的公众,尘封的历史得到年轻目光的关注,才有接续的可能。这种可能,可期。(蒋肖斌)
|
关于专业信息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