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在北大 | 中国语言文学系:阐自由之真谛,济苍生而文章 |
http://www.huaue.com 2024年5月10日 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
|
编者按
在学科之路,探索、深耕、创造,遇见求知的美景;在专业领域,自由、丰富、交叉,攀登奥秘的阶梯。不论是晦涩难解的公式定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还是繁琐复杂的法理哲学,京师大学堂百余年传承,孜孜求索,初心不改。踏上梦想之旅,走进“北大学科”,探索专业奥秘,在兴趣中探寻无限可能,迎接充满挑战与热情的大学生活!
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院系,也是北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诞生于191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中文学科。百年学术,薪火相传,鲁迅、刘师培、钱玄同、杨振声、刘半农、胡适、马裕藻、游国恩、杨晦王力、俞平伯、废名、魏建功、沈从文、吴组缃等众多名家曾执教于此。每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学子,不仅可以浸润于前辈学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积淀,更可真切地感受诸多当代名师和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者的个性风采,得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滋养。
从1910年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门”,到1952年中文系随学校迁到原燕京大学旧址燕园,再到21世纪从静园五院迁入李兆基人文学苑,北大中文系先后经历七次大变革而奠定了现在的基本格局。中文系立足“守正创新”的发展战略,在本科层次坚持“专业教育”和“通识优育”相融合的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
中文系目前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共有4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均位列其中。2024年公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现代语言”列第5位,“语言学”列第14位。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文系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和国家文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文系开设“强基计划”古文字学班,每年招收30人左右。
人才培养
一、雄厚的师资力量
现当下,由袁行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曹文轩(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陈平原(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央文史馆馆员)等学科带头人,以及由10余位长江学者、10余位人文特聘教授、20余位跨(新)世纪人才以及20多位杰出青年人文学者等组成的学术中坚力量,汇集本学科百余教师大力开拓前行,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传承和社会文化进步不断努力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二、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覆盖
教学大纲突出了“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方针,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中文系新大纲体现如下特点:课程模块分布合理,符合中文系课程格局;通识教育特色明显大类课程交叉外,理工社科类课程亦入必修课程中;坚守专业特色,不因通识教育而淹没专业教育;打破以往一人一课、因人设课的终身制与临时制,提高课程质量,促进课程改革,大力建设网络课程继续发扬中文系课程优势,增加课程层级,并为全校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做出贡献。
三、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
自2013年秋季学期起,中文系对新入学的本科生实行“一对一”导师制,为每名新生安排一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其学业导师,周期为一年。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对本科新生的培养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明确专业方向,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沟通,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实现“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与情绪波动,使同学们平稳而健康地度过一年级。
四、最具北大中文特色的实习实践课程
北大中文系的实习实践课程渊源已久,从中文系建立初始,刘半农等教授就开始民歌采集工作,近五十年来更是连续不断。实习实践课程主要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采风丰富多彩,为民俗研究文化现象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汉语言专业的方言调查;古典文献学专业赴西安、敦煌等地实习与考察。实习实践课程不仅有课程教育,而且有民间实习与野外调查,中文系已经同北京西城文化局西安碑林、敦煌研究院、湖北官山等单位与村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实习实践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走出课堂,不仅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友谊,并对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好的教育意义。中文系的实习实践课程还与劳动教育课程紧密结合。
五、丰富的学术文化生活
胡适人文讲座、鲁迅人文讲座、静园学术讲座、中国作家北大行、王力学术讲座、未名诗歌节、王默人小说创作奖、剧星风采大赛、新生辩论大赛等诸多文化活动蜚声燕园。还有诸多由中文系老师亲自主持的读书会,本硕博同学共同就某一问题、某一本书进行学习、研讨、辩论,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受教授们的学术指点。
六、本科生科研项目
每年50%以上的学生获得科研基金资助,教师一对一指导完成科研项目。所有学生大三时均可选修学年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原创的科研,提升研究能力,扩大学术视野。
七、本科生双学位项目
自2019年起,北大中文系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联合招收双学位本科生,采用“1+2+1”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可分别获得两校学士学位。
八、“古典语文学”项目
随着教育部拨尖人才计划的实施,北京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也尝试推行“古典语文学”项目,由文、史、哲、考古、外院与艺术六院系共同组建项目委员会,在每年春季一年级学生中,选拨对古代文学、语言、文献、哲学、历史等有兴趣的同学进入项目组。
九、主干基础课程的小班教学模式
自全校推行小班教学以来,在“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等主干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了小班教学。在教授主讲大课的基础上,采用博士生辅助小班讨论课程,使学生在收集资料、准备讨论、探索问题与口才训练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 高。每期小班教学结束后,都将学生的课堂作业汇集成册,成为中文系具有亮点的特色课程。
十、学生组织蓬勃发展,文体赛事多样,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
中文系拥有校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管理最成熟的系内学生 组织。系内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筹划一二九合唱、寝室文化节以及多种文体赛事,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营造和谐向上的院系氛围。此外,系内还有中文系京剧社、剧社、辩论队、支教队、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吉他社、语言学社、微信平台等学生组织12支。
分流方向介绍
北大中文系共有四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含留学生)、汉语言、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其中应用语言学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专设汉语言文学留学生本科方向,为国内最早(50年代),培养了大批中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中文人才。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生培养,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组织核心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年始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国家机关和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各类事业单位工作。
一、汉语言文学
在一般通识教育基础上,主要学习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并关注和研究当代文化现象,下分6个方向: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本专业主要培养中国文学的学科研究人才。注重学生文艺审美能力和鉴赏品味的提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 汉语言
主要学习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语言理论,包括3个方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本专业主要培养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人才。侧重培养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教学人员,面向计算机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与理论方向的研究人员,从事语言研究、语言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
三、古典文献学
该专业主要从事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培养古籍整理与研究专门人才。古典文献学科研究范围广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哲学等等,都属于古典文献学科研究的范围。古典文献学专业重视培养学生整理和研 究古籍及研究有关古代文化的理论基础和专门技能,毕业生能在古籍整理、研究、教学和考古、文博等机构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教学、编辑等工作。
四、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
该专业主要学习中文信息处理,文理兼修,侧重培养开发传输、检索等计算机语言处理,研发智能理解与人机对话的复合型人才。中文信息处理是从计算机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的特性,探索如何将有关语言文字的规律转化为计算机可用的知识系统,帮助计算机更好地进行信息处理,包括信息存储、传输、检索、智能理解与人机交互等等。
精品课程介绍
毕业前景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届本科毕业生共115人,其中出国出境留学13人(11%),国内升学63人(55%),签约就业28人(24%),灵活就业2人(2%)。
|
关于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